牛璟祎
唯美主義運動是于19世紀后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松散的運動。唯美主義是對功利主義的抗爭,功利主義強調文學藝術的價值在于通過影響人們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從而改變其行為方式,因此這些作品充斥著政治、經濟和道德的內涵①,而唯美主義強調藝術的價值在于它本身,唯美主義者反對任何以藝術形式實現的各種物質目的,他們認為這是丑惡的根源。王爾德作為唯美主義運動的先驅,王爾德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是唯美主義的經典之作,強烈地表達了王爾德對唯美主義的追求。
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絕對的美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于生活的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唯美主義是指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種美是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唯美主義追求建議性而非陳述性、追求感官享受、大量應用象征手法以及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應。王爾德在他的小說中將唯美主義展現得淋漓盡致。②
王爾德在小說中創造了一個完全藝術的主人公,在小說的開始,道林格雷擁有唯美的外表,他的心性沒有受到任何雜念的污染,他是一個至善至美的青年。唯美主義運動中的作家和藝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在于為人類提供感觀上的愉悅,而非傳遞某種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義者們拒絕接受約翰羅斯金和馬修阿諾德提出的“藝術是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的功利主義觀點。③相反,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單純的美感。道林格雷的外表能給人極大的感官愉悅,因此,即使后來道林格雷道德淪喪,當人們看到他清純美好的外表時,還是不愿意相信他犯下的罪惡。
感官上的美不應該涉及道德的評判,應該忽視人的情感。當西比爾小姐表演讓道林格雷失望時,他狠心地丟棄西比爾,道林格勒從藝術純粹的美的角度否定了西比爾,沒有考慮她的內心感受,以至于她自殺身亡。正所謂只有感官能讓人高尚。
反過來看,西比爾之死的情節證明了唯美藝術是不應該摻雜個人的情感的,當西比爾沒有完全入戲,而把現實中的自己展現在舞臺上,她的表演藝術徹底失敗了,藝術本應是純粹的,不應該承載其他的雜念,否則就不是唯美的藝術,如果一個藝術家的藝術不是藝術,那么她的生命就毫無意義,因此,王爾德在小說中創造了西比爾之死的情節。西比爾小姐的死對道林格雷來說,終究是追求一種美,一種悲劇的震撼效果。
“巴茲爾沃爾德是我的自畫像,亨利勛爵是世人對我的印象,而道林才是我希望成為的人,也許只是年齡不同”,王爾德在寫這部小說時這樣說道。④巴茲爾作為一個藝術家,正是王爾德自身的真實寫照,巴茲爾的藝術思想也是王爾德自己的觀念。巴茲爾把道林格雷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物融入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中,使作品充滿了唯美的色彩,王爾德同小說中的巴茲爾一樣,追求純粹的藝術,“為藝術而藝術”。
王爾德寫到“藝術家是美的藝術的創造者,藝術的目的在于展現藝術本身而隱藏藝術家”,⑤小說中的巴茲爾便是藝術的創造者,王爾德在創造巴茲爾這個人物時,并沒有把他寫成萬人敬仰的藝術家,而是把他的作品展現給了世人。由于小說充滿了哥特式的元素,在道林格雷死亡之前,那幅畫像所凝聚的巴茲爾的全部藝術轉嫁給了而是道林格雷本人,隨著時間的流逝,道林格雷依舊容顏未改,而所有的罪惡全部由畫像承擔,畫像已經被賦予了人性,不再是一幅藝術作品了,因此,道林格雷的外貌被世人所喜愛事實上是將巴茲爾的藝術作品展現給世人。盡管巴茲爾鮮為人知,他的作品卻聞名于世。
唯美主義只是為了展示藝術本身,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犧牲藝術,當亨利勛爵讓巴茲爾賣掉自己的作品時,巴茲爾強烈反對,因為這幅藝術作品傾注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他看來,藝術高于一切,是不能用金錢和名利衡量的。
唯美主義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應,比如色彩和音樂的聯系。⑥道林格雷時常醉心于音樂,他在一個裝有格子窗、嵌有朱紅金黃兩色天花板,漆有橄欖綠噴漆墻壁的長形房間里舉行古怪的音樂會,讓披著黃頭巾的突尼斯人撥弄巨大的琵琶上繃緊的琴弦,或者讓咧著嘴的黑人單調地敲打著銅鑼。這種奇異的顏色和樂音的搭配,顯示出道林格雷對色彩和音樂搭配的強烈好奇心,具有唯美主義的典型特征。
小說中的大多數人物都難逃死亡的結局。死亡是一個可怕的字眼,然而,在王爾德的小說中,死亡被賦予了唯美主義的色彩。
小說的結局以道林格雷的死和畫像的復原結束,王爾德之所以創造了一個這樣的結局,是因為王爾德心中的藝術是永恒的,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改變的。即便人會老去、死亡、消失,而藝術卻可以世代永存。
為了突出藝術的不變性和永恒性,小說采用了了哥特式的敘述方式,道林格雷在開始許下的愿望:自己可以永遠年輕,變成了現實,充滿了離奇詭異的色彩。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畫像不會衰老是理所當然的,而當想到有生命的人的容顏不改,就會感覺神秘而不可思議,從而突出唯美藝術的不變和永恒。
道林格雷的死是因為他再也無法容忍畫像的可惡的面容,所以用刀刺向畫像,道林格雷的行為是出于對美好的外表的追求。畫像恢復如初,罪惡的靈魂隨著道林格雷的死而終結,外表的美好被永遠固定在畫框內。“以感官治療靈魂,以靈魂治療感官”,⑦道林格雷最終的結局也證明了感官確實可以治療靈魂,由于道林格雷忍受不了畫像的殘忍與丑陋,他曾經試圖向好的方向發展。
同樣,畫家巴茲爾也死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作品已經發生了怪誕的變化,再也不是當初那幅唯美的畫像了,王爾德把巴茲爾的死設置成道林格雷所為,因為道林格雷是巴茲爾藝術源泉的根源,王爾德是為唯美的藝術而生,是被不唯美的藝術致死,這表明了唯美主義是王爾德一生的追求,藝術就是他的生命,如果藝術不存在,他的生命也會消失。而且,巴茲爾的死是徹底的消失,在艾倫的化學藥品作用下,巴茲爾的尸體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這樣的情節體現了王爾德對唯美主義的始終不渝,藝術的消失不僅僅擼去了他的靈魂,也吞噬了他的肉體,如果唯美的藝術不存在了,王爾德愿和藝術一同徹徹底底地消失。
一切藝術同時是外表和象征,離開了外表的藝術便不是藝術⑧,王爾德追求的唯美主義是純粹的,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只有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中,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
小說的開篇便描寫了芬芳馥郁的畫室景致,“畫室彌漫著馥郁的玫瑰花香,夏日的微風在花園里的樹叢中一拂,又從敞開的門里吹進了丁香花的芬芳,抑或是那清淡些的粉色山楂花的幽香。”這樣的美景加上畫家的雅興,還有道林格雷至美的外表,本身就構成了一幅空間上的唯美藝術作品。
唯美主義的特征之一是使用象征性的手法。小說中多次提到了雛菊,雛菊早春開花,生氣盎然,具有君子的風度和天真爛漫的風采,正如開始的道林格雷一樣,象征著那些唯美的事物。小說開始部分寫到亨利勛爵“把雛菊撕成了碎片”,暗示了亨利勛爵后來對道林格雷極其惡劣的影響,他毀了道林格雷。在談話中,亨利勛爵又摘了一朵雛菊,說明亨利勛爵不僅僅對道林格雷產生了壞的影響,還有很多唯美的事物也深受其害。
而當道林格雷表達了對西比爾小姐的喜愛時,巴茲爾形容道林格雷的天性已像“花兒一樣開放,長出了火焰般鮮紅的花朵”。道林格雷不再是一朵雛菊了,他已經變成了一朵欲望漸漸顯露的鮮紅花朵了。
在道林格雷拒絕西比爾后,“夜色消退,天空初泛晚霞,澄明得有如一顆無瑕的珍珠。滿載著搖頭晃腦的百合花的大車,隆隆做聲的在光亮的空蕩蕩的街上,緩緩駛過。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花香”,此時的景色,因為加入了西比爾命運的悲涼和道林格雷復雜的情緒,雖然清澈卻充滿了悲涼,景色的描寫不再那么唯美生動了。小說中景色的變化是隨著唯美藝術被一步步踐踏而變化的,從開始王爾德對唯美主義運動充滿了希望和自信,最終運動以他的被捕入獄而結束,從小說中不同的景色描寫中可以窺見王爾德在追求唯美主義的過程中的命運的跌宕起伏。
“路上飄起了冷雨,雨霧里燈火模糊,透著陰森”,“月亮低低地掛在天邊,像一個黃色的骷髏,不時有奇形怪狀的云伸出長長的胳膊把它遮住”,此時的景物描寫充滿了陰森恐怖,極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與道林格雷一步一步的墮落相互對應。
小說的主人公,道林格雷美好的外表給人極大的感官享受,他的畫像是巴茲爾視為生命的藝術作品,然而,道林格雷在欲望和好奇心的驅使他步入罪惡的深淵中,從道林格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王爾德對唯美主義的理解,藝術是永恒的,不受道德和情感的約束,這是唯美主義的肉體。巴茲爾的所作所為則說明了為藝術而藝術,反抗功利主義和現實社會的庸俗,小說中的死亡情節表達了王爾德對唯美主義的熱愛,藝術是他一生的追求,這些則構成了唯美主義的靈魂,而小說中象征性手法的大量使用又為小說披上了唯美主義色彩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