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
詩歌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從上古時代開始,勞動者就在生產、生活中就創作出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即詩歌的雛形。詩的本質是抒情的,但當代詩壇一部分寫古體詩的與寫現代詩的彼此否定,眾說紛紜。以我個人寫詩多年的淺顯經驗認為,古典詩詞與現代詩理應互相學習借鑒,相互容納滲透,古今相融,推陳出新,這樣中國詩歌才有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
談起古典詩詞,就意味著你必須懂“格律”。格律是為了詩詞更有節奏、更有韻律之美。沒有格律以前是詩三百,是樂府,是古風,有了格律以后是唐詩,是宋詞,是元曲。但格律僅僅是詩詞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應該是詩詞所包含和表達的內容,包括意境、景象、情懷、格調、語音、詞匯和語法。形式上古典詩詞有著漢字的均齊美、節奏美、音樂美、對稱美以及煉字、煉句、煉意的簡潔凝練美。這都為現代詩的兩行體、四行體、八行詩等開了先河。只不過現代詩在表達形式上更自由、開放和率直而已。
“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新舊文化的分水嶺,徹底的與古典詩詞的形式進行了決裂,現代人不再樂意“戴著鐐銬跳舞”,追求通俗與親切。推倒了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不受詞調曲譜的束縛。詩詞中聲調和押韻的音樂美在現代詩中已經被取代為詩的斷句式停頓與間歇,同樣有休止與抑揚的音樂性與節奏感,這是繼承與發展,像現在的歌詞一樣,通俗如大白話,脫離了“詞”的嚴格框架,但無論怎么變,抒情與想象是一脈相承的。感于物,動與情,心靈映照是相融相通的。
詩歌是反映個人情感生活的,不論現代詩還是古典詩詞都遵循這條規律,都是通過營構意象,通過賦、比、興手法從詩句里反映一個人內心的幸福與疼痛,描繪出人們的生活狀況及社會面貌,反映詩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展現出詩人的情感、意志、性格、思維品質及其處世操守。就詩的精神而言,古典詩和現代詩也是相同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但詩歌追求的終極意義從來都是為心靈而寫的。
不論古典傳統詩還是現代詩,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是從平俗的、被大家慣性的眼睛和感官忽略的事物中找到它所蘊涵的詩性,只有對生活、對人生有相當的感悟和理解,才能把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情感在詩歌中透徹地表達出來,以使人有真、善、美的情操陶冶,以使人的心靈不斷走向豐富。我們鑒賞古詩詞是鑒賞古人的詩寫背景與情感以歷以及寫作手法,用以融會貫通在現代詩寫中表達更有借鑒與發展。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中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人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而“意象”的生成過程即簡單而復雜,創作主體在構思過程中,首先對某一事物做以情感化的加工和處理,然后在該事物上附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用合適的語言表達,這樣一來,選用的該事物就則由物象———形象——語象——意象之間進行轉換。形象又涵蓋景象和物象兩個方面。詩中的景象是詩人為抒發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設計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場面描寫、色彩描寫等。景象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現。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耐人尋味、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就叫意境。“意”是主觀的情感,“境”是詩歌中描繪的藝術圖景。意境與意象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我們在誦讀和教授古典詩歌時,也不難發現,“意象”它也有著自己較為固定的意義。了解這些意象的固定含義對現代詩歌寫作有巨大的作用。“真正的藝術語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語言,是文學家苦心修煉的結晶。”詩歌語言的優美首先體現在音畫合一上,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清天”這些著名的詩句,只要弄清楚意象的意義和形成,就會感到展開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活脫脫的美麗畫卷。“詩言志”,詩歌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傳遞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養成不能單純依靠說理,還要依靠人類情感的傳遞獲得。而現代詩歌中,有些詩人在選用意象的時候恰好背離了意象與心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使詩歌本身所表達的意義趨于模糊。遠離傳統詩歌,實際上是有意與無意地切斷了現代詩歌的更好的發展。
古典詩詞做為流行形式一去不返,但只要漢字不滅,它的影響力依然盛大,生命力仍然健在,它是現代詩歌的源,是現代詩的土壤,一脈相傳,源淵流長。如果說借鑒外國詩歌是中國詩歌橫向發展的必然,它推動著中國新詩向前發展的步伐,那么繼承古典詩詞的元素則是當然。因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意象、音律與現代詩的情愫是一脈相通的。因此,現代詩應具古典韻味,寫古典傳統詩的應有現代意識才是詩歌相融共存,共同發展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