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廣東省東莞市實驗中學,廣東東莞 523120)
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課題[1]。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指通過思想政治課教學及其實踐和認識的一系列活動,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品格與能力素養,即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等。
如何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呢?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視培養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己任,改變過去重視知識灌輸輕視能力培養、重結果輕過程的應試教育思維,以培養學生應有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在探索教學實踐中采用以下幾種常態化培育策略,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逐步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政治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材,鼓勵“揚棄”和“超越”教材;教學形式是開放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模式化操作,應精心創設各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表現、思考和探究[2]。有些政治教師只是課本知識的灌輸者,只求將知識點講得準確清楚,將知識線索理得順暢完整,將重點難點分析得深入透徹,而對于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國內、國際大事,很少有教師將之引進課堂或者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課堂內的知識就像從冷庫中拿出來的凍豬肉,缺乏新鮮感。如此一來,學生勢必對所學內容毫無興趣。
筆者堅持在每節政治課前五分鐘時間里播放新聞視頻,并讓學生進行簡單評析,將時政新聞融入課堂作為一種常態。在每節課上課前,筆者都要為這五分鐘時間精選當天或前兩天國內外的新聞,或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或是重大的新聞報道。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的新聞視頻是筆者的最佳選擇,這些新聞短小精悍,播放時長大多在一到兩分鐘。新聞播完后,再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新聞進行分析點評,以加深學生對新聞事件的深入理解。
例如,2017年6月2日的《朝聞天下》有兩則很有教育意義的新聞。一則是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另一則是中國外交部強調中方將認真履行《巴黎協定》。當天適逢筆者要上《政治生活》課,于是上課時筆者就給學生播放了這兩則新聞視頻。簡單介紹完什么是《巴黎協定》后,筆者提問:“看完這兩則新聞,大家有什么感觸?”
學生甲:“特朗普完全是一副無賴的樣子,我行我素,說翻臉就翻臉,說退出就退出,不講信用。”(學生哄堂大笑)
教師:“能不能用所學的知識描述一下?”
學生甲:“這是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美國這種行為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教師:“很好,很專業。還有一則新聞呢,哪位來說一下?”
學生乙:“和美國一對比,中國在世人面前表現出完美的謙謙君子形象。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外交部強調中方將認真履行《巴黎協定》,體現出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
教師:“回答very perfect(非常完美)。(學生笑)那中美兩國對待《巴黎協定》的態度,你認同哪個國家?”
學生(異口同聲):“中國!”
這不同于說教和灌輸,而是通過對新聞的分析解讀,使學生自覺理解和支持國家政策。學生在觀評新聞事件的過程中自發形成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政治認同。
筆者認為,學生的頭腦不是等待填滿知識的容器,教師所做的一切就是讓他們的思維進行碰撞,從而產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養成表達的習慣,并創造機會給他們展現自我的空間,用欣賞的目光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思想當眾展示。在這樣的新聞觀評的教學過程中,一是養成了學生分析思考新聞事件的思維習慣,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二是促使學生關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關注國家大事;三是培養學生身在課堂、胸懷世界的全球視野。這三點概括而言,就是促進了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很多人在聽公開課后發現自主探究已經是公開課的“必殺技”,但是很多課堂自主探究活動的設置是“偽探究”,自主探究問題設置低幼化,或者答案一目了然。因此,有的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自主探究環節,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調動的卻是少數學生的能動性,而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進來或者沒有真正進行思考,也就談不上通過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在政治課教學中,筆者比較重視真正的課堂自主探究,做到課堂自主探究的常態化。課堂自主探究的形式主要是在每個班級內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四人一組。在合作學習小組中,人人要參與,事事要參與,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根據探究活動的安排,力爭每節課都至少有一次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探究問題的設置應根據課本內容,盡量設置能夠拓展學生思維的情境。最重要的是,課堂互動知識點要來源于課本而不能拘泥于課本,最好緊貼現實,并且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可以自主生成而非預設。
例如,筆者在高中政治必修第三課第一節第一框《企業及其作用》關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的教學中,播放了王老吉的視頻廣告,引入了MBA案例“紅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戰略”中的幾個問題:王老吉是當“涼茶”賣,還是當“飲料”賣?廣告該如何定位?怎樣讓北方消費者接受王老吉?假如你是王老吉的總經理,該如何解決這三道現實難題?
因為任務明確且富有挑戰性,5分鐘的小組討論進行得非常熱烈,學生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躍躍欲試。他們的答案出人意料,引人深思,也許不是那么全面深刻,因為問題本身也不是學生能夠完全理解的,但學生對于這個探究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全情投入其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的,而不是僅僅知道了課本中三個枯燥的觀點。通過這些探究問題使學生們對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這樣的開放式的探究課堂上,教師設問得當,指向性強,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實現了思維探究與實踐探究并重,提高了學生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
政治課要使學生學有所獲,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就必須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合理利用課本事例,恰當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素材,從而使政治課教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3]。為了使引入的教學素材具有針對性,教師要注意廣泛選材,網絡、報紙、雜志都是選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細選、歸類存檔。一般來說,選取的材料最好是學生熟知的,從《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經濟半小時》、本市報紙或日常生活等學生熟悉的材料中去選擇。學生常有“怎么我沒有想到?”“原來個中竟有如此奧妙!”的感慨。
例如,筆者在上政治生活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時,首先播放了新聞“西班牙民眾罷工抗議政府財政緊縮政策”“法國鐵路工人持續罷工與警方發生激烈沖突”,隨后問學生們:“法國、西班牙似乎比我們中國民主,想罷工就罷工,你希望中國有這種西方式的民主嗎?我們中國百姓如果也因對政府的某項政策不理解而導致不滿,采用罷工方式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我們公民應怎樣表達自己的訴求?”
學生:“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罷工游行等會影響我的生活。我們中國人多,如果周六放假,街上到處是罷工游行的人,交通堵塞,我就只能走回家了,我家在洪梅鎮,回到家我要走到天黑啊!”(學生笑)
教師:“這位同學說到了我國的國情—人口眾多。我國公民應怎樣合理合法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我們來看看《政治生活》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這種教學導入屬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同于教師的反復說教,采取恰當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在強烈的新聞對比中讓學生感悟到中國美好的一面,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政治課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性,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養學生在良好興趣下的自主學習精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
高中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像課本知識灌輸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從教學內容上要選取有益于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各種知識素材,在培育策略的選擇上要遵從新課標理念,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情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如此,一定能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