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新疆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學,新疆喀什 844000)
我校作為十二年一貫制的漢語系城鄉接合處學校,學校規模較大,小學至高中學科較多,從教研活動的開展效果來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層次上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究。
筆者認為,應從教研活動組織策略、實施策略、評價策略上下功夫,找到適合本校校情、學情、師情的方法、手段,選擇恰當的組織方式,改變傳統的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動形式,提供平臺、誘發內需、找準真問題,合理安排各個環節,做到及時反思,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本校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城鄉聯片互動式。2015年念初,喀什市教育局為了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便日常管理,也為了加強各校之間的聯系,拓寬教研渠道,將全市2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按照地域分布劃分成四個責任片區,強校弱校搭配、民漢學校搭配、城鄉學校搭配,創造相互開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教研環境。我校屬于市教育局第四責任片區,利用上級劃片區管理的優勢,我校于2015年10月與喀什市多所中小學結成互幫互助城鄉聯片教研活動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相互結對。每學期與各校協商共同制訂聯片教研活動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不僅增強了學校之間的友誼,提高了教研活動的效率,更加激勵了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堅定了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信心。
(2)校際交流式。為了加強與優秀學校之間的交流,學習優秀學校的經驗做法,我校選擇了一批辦學有特色、研究有專長、辦學理念新、教學水平高的學校作為教研聯誼單位,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加強與省外學校的教研交流,拓寬教師們的視野。
(3)學科專設式。我們積極倡導教研活動“主題化、專題化”。讓同一學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由教研組長或者備課組長牽頭,以學期為單位制訂教研活動計劃及教學進度安排,定內容、定時間、定地點、定參加對象,每周開展一次教研活動。
(4)年級反思式。以年級為單位,各學科教師在一起開展教研活動。由于任教學科不同,年級組在確立教研專題時更多的是帶有共性的教學問題,如“怎樣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指導”“怎樣進行合作小組建設”“如何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等,這樣的跨學科教研活動,能夠讓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交流共性問題,從而提高年級組管理效率。
(5)建立健全學校教研活動管理制度。制度是教研活動有序開展的保障,我校在探索中完善了一系列教研活動管理制度,如《喀什市第28中教師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教研活動制度》等,為教研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礎。
(1)案例分析。對某一堂課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可以是錄像課,也可以是教學設計,是教師們在研討中對課例的優缺點做出較科學的評價,尋求更有效的方法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1]。我校要求每個教研組一學期至少開展一次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動,大家各抒己見,對案例進行討論、修改,并最終形成一份集大家智慧的教學設計。
(2)集體備課展示。我校各學科每周教研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就是集體備課,針對集體備課走形式、上課效果不好的問題,我校采取了一系列做法,如每日磨課,即針對新入校教師,每天下午由師傅對其第二天的課進行指導,過關后第二天才能進課堂,沒有經過指導的課不能進課堂;針對弱學科組,校領導跟蹤,要求每天下午同組的教師聚在一起,對第二天要上的課進行集體備課磨課。自這些做法實行以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觀摩研討課、示范研究課。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教研活動形式,讓教師親臨現場參與聽評課,促進成長。我校的做法是讓骨干教師及名師每學期上一節示范課,真正達到示范的目的。針對某一教學問題,教研組可以開展觀摩研討課,觀課后進行研討。
(4)對比探究課。對比探究式教研活動的開展形式有很多,我校常用的是“同課異構”,去年開始嘗試“合作派位式同課異構”課,即選定同一教學內容,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說課準備、課件準備等工作,然后備課組成員以抽簽的形式決定由誰來上課,由誰說課,由誰做課件,由誰負責資料搜集等(項目可根據學科特點由備課組來設計),之后,教研組組織各備課組進行“同課異構”賽,進行比較探究。這一做法,加強了團隊凝聚力,改變了教師“單打獨斗”的現狀[2]。
(5)學科周教研活動展示。我們積極借鑒深圳中學的做法,每個學科一學期內要開展一次學科周教研活動,既要有教師層面的教研,也要有教研作用在學生身上的展示活動。
(6)專題講座。針對某一學科或者某一領域的問題,邀請名師或者專家到我校開展講座,如針對教師課題研究中的困惑,我們邀請喀什大學教學處處長段鴻教授到我校指導課題研究,并開展相關講座。
(7)專業技能競賽。各教研組除了聽評課、集體備課以外,每一學期至少要開展一次能展示教師專業技能的教研競賽。各學科組結合學科特點,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如政史地教研組的“一站到底”知識競賽、初中語文教研組的“古詩詞積累大會”等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在活動中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
(1)教師自我反思性評價策略。除了每次授課后的教學反思外,我們要求教師在學期期末時,根據自己一學期參加教研活動的情況及自定目標,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提升業務水平,提高參研的積極性。
(2)同伴互助互評策略。在學期末,我們分別以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按照《教師組內互評表》進行同年級、同教研組教師之間的互助互評,還開展各學科教研(備課)組長之間的互評活動。此外,在聽課后,同組教師要填寫《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對同人的授課做出客觀評價。
(3)教研組長主導型評價策略。在學期末教師業務考核評價中,我們給教研組長適當放權,教研組長的評價分值占一定比例。教研組長的正確導向及主導評價,將帶領全組教師積極參與教研,全面提升教師們的教學研究能力。
(4)績效捆綁考核評價策略。以前的績效評價,更多的是把個體的工作作為獎懲依據。考慮到團隊建設,學校層面只對教研組或備課組進行考核評價,組內成員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團隊的考核。個人的評價由各個教研組或備課組根據本學科特色組織評價,并進行“二次分配”。我們制定了《教育教學考核方案》《集體備課評分標準》《教研活動評價表》《優秀教研組(備課組)評選方案及評分細則》等,捆綁式評價收效最大,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教師們參與教研的熱情及積極性,提高了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
運用科學的評價策略,不僅能對教研活動進行有效評價,還能促使各學科教研活動有序有效開展,推動教研活動走向深入。
采取符合校情的教研活動形式和策略,能使教研活動的開展更為規范、有序,能幫助各學科教師提升專業發展能力,提高集體備課質量,促使課堂教學質量不斷上升,最終作用到學生身上,真正實現“以研促教”“以研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