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軍
(江蘇省海安市南莫中學,江蘇海安 226600)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要更好地保護環境,須及時轉變人類的觀念,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而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提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握人類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保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環境價值觀。
在生物課程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環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終身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生物課上掌握的知識轉變為保護環境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結合高中生的興趣和愛好,調動他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主動了解與掌握保護環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在生物課堂上,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在實際環境中明白環境破壞的嚴重程度,感受到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讓他們在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中收集保護環境的一手素材。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環境教育中,才能讓學生主動關注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從而更好地運用生物中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環境的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基于這一點,教師在環境教育過程中不能采用單一的教育模式,而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環境專題教學、環境專題講座、課外調查環境小組活動,等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可以調動高中生探究環境問題的興趣,讓他們饒有興趣地投身到環境保護中。
在環境教育過程中,生物教師要重視遵循探究性原則,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學生在小組探究過程中通過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教師只是單向地灌輸環境知識,學生很難樹立起環保意識,無法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高中環境教育中,教師要遵循探究性原則,讓學生在探究中增強環保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須及時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加強鉆研生物教材,深入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環境教育相關內容。另外,生物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留心觀察實際生活和環境,尋求生物課堂和環境教育的契合點,為環境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述《細胞中的無機物》相關內容時,水是細胞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教師要結合環境教育的切合點,即各種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引導學生理解水對人類生活生產的重要意義,引導他們去深入了解我國水資源的現實狀況,了解我國與水資源有關的政策,從而培養學生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又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光合作用的原理,理解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碳循環的重要作用,告訴學生增加森林覆蓋率可以維持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從而實現凈化空氣的作用,然而,目前綠色植物的覆蓋率不高,空氣質量不容樂觀。作為高中生,應強化保護植物的意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栽種植被。一旦學生形成了環保意識,他們就會在生活中呵護綠色植被,并且愿意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生物教材中有大量與保護環境緊密聯系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生態環境的保護》這節課時,本課不僅涉及人口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壓力,還涉及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教師應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和環保教育的契合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高中生物是一門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教材中涉及的保護環境的內容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有關保護環境的資料,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環保知識和資源。與此同時,在環境教育中,教師應重視將所學的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環保問題可以是校園內的、社會上的,也可以是國際上關于環境保護的熱點問題,教師利用問題來幫助學生分析所學知識,并且指導學生了解相關保護環境的措施。例如,在教學《細胞的癌變》這一章節時,教師播放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相關視頻,通過這一視頻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癌細胞,造成癌變的原因有哪些。從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教材中的內容,生物的性狀是由什么控制的?是什么導致性狀的異常?在物理中學習到的核輻射最主要的物質是什么?這些主要物質對于生物有什么影響?在解決了這些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核輻射和癌癥發病的關系,結合近年來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熱點問題,讓學生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思考相關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已有的經驗解決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在高中生物課本中,雖然有與環保相關的章節,但缺少具體事例,內容也不太豐富,這時就需要生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環保問題[2]。由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環境教育中有很多問題是較為復雜的,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探究環保問題,促使環保教育更好地滲透到生物教學中。例如,在學生學習《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光合作用》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學校設計校園綠化方案。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植物生長的習性、學校里更適宜種植哪些植物、校園綠化的布局等多方面的問題。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查閱豐富的資料,探究生活中的環境,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和解決環保問題。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教師要注意選擇適合學生的課題,注意課題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生物教師還需要為高中生爭取更多的時間和條件,保障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并且在學生實踐過程中給予指導,引導學生結合相關課題,及時做好記錄,寫下探究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