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桂芬
(廣東省肇慶市第十六小學,廣東肇慶 526040)
“語文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點。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也發展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義務教育中的語文課程,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和關鍵渠道。我認為,受限于課程時長、教授范圍、學習精力等因素影響,結合語文的語言學科特點,語文核心素養提升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應該從語言開始,重點圍繞語言理解、運用、審美三個重要方面,著重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文章是語言藝術的載體,教材中選用的課文內容,大多為文學大家不斷沉淀流傳的佳作,經過語文教育專家篩選甄別,著重挑選遣詞造句堪稱范本的作品[1]。小學課本中的文章,更是把最美的語言、情感和思想一并融合并呈現給學生。
一要注重朗讀的作用。在語文教學實操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背誦課本明確規定的篇章和片段,也會要求學生能夠對部分課文的優選片段進行熟練的朗讀以至背誦。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語言存儲,實現學生對語言素材感知察覺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通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融入安靜的內心世界,對豐富感情和課文思想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理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要注重品讀的作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為達到在有限的誦讀中體會文章內涵,可從兩個層面對文本進行理解:一方面是圍繞文章內容,即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是圍繞文本內涵,即體會文意。在語文這門學科中,學生不但要學好文本內容,還要學習好具體的表達方式,做到言意兼得,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精讀課文《鄉下人家》,應該圍繞“鄉下人家,在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季節,都會有一道非常獨特迷人的美麗風景”這一條主要線索進行引導,使得學生能夠牢牢抓住描述文章中獨特風景的詞語和語句,帶著感情品讀,帶著感情交流,深刻理解作者在描繪美好畫面時,從中感受到的樸素美、和諧美及生機美。通過品讀,教師開展引導,讓學生讀出鄉下人家中的獨特風景,充分體會文章的作者在運用對比、擬人手法進行普通景物描寫的特有表達方式,不斷深化對語言學習的理解。
語文作為一門實用的教學學科,其目的是能夠準確運用語言技巧進行順暢的表達和交流。目前,語文課的開展存在著教學平面化的特點,沒有充分帶動教學氛圍,學生不敢說、不會說的現象仍然存在。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搭建平臺、創設機會入手,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活躍起來。
一要發揮帶動作用。后天形成是核心素養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個過程說明了核心素養并非能夠通過一次來實現,而是要通過多次的培養和反復的訓練來達成。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均是以“秋天”作為主題展開教學實踐,從多個角度進行描寫,展現秋天的特點。在這一單元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也應該圍繞秋天展開。對于《古詩兩首》,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讀后,從整體上自發感受古詩的美妙、體會詩歌的情感;在《風箏》中,重點是引導觀察在做風箏、玩風箏、尋風箏的具體過程,進一步體會小伙伴的心情變化,體會作者對孩子心情變化的描寫;在《秋天的雨》中,可以通過尋找總起句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理解課文是通過何種方式描寫秋天的雨的;在《聽聽,秋的聲音》中,可以采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體會濃濃秋情。
二要發揮引導作用。駕馭語言需要在鍛煉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創設更多的說寫訓練,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說寫訓練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當語言素養積淀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新課標中指出:“要十分重視和培養學生在廣泛閱讀上的興趣,不斷擴大閱讀的面,進一步增加閱讀的量,持續提高閱讀的品位。”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要求學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閱讀量不足國標的20%,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強化學生每日閱讀,摘抄精彩片段,做好讀書筆記。
語文教學,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培養好語文核心素養,就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斷立足課堂的教學,充分注重實踐和活動,指導學生在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審美的過程中,加快自身成長,進而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形成。
一要努力做到作品共鳴。靜靜讀書,能夠感受到字里行間的韻味。若每天多讀書、每次讀好書,能夠實現塑造個人的知識結構及舉止修養。尤其是在讀經典名著后,能夠充分感受到名家大師在語言文字上的魅力,不斷汲取語言的營養,最終很好地做到語言能力提升。中國是詩的國度,同時中國文化也是詩性文化。詩可以讓人溫柔敦厚,也可以讓人文質彬彬。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首詩歌,學生的經典詩文積累將會相當驚人。《詩經》中較為突出的有《關雎》《相鼠》《碩鼠》《子衿》等,能夠實現熟讀背誦;《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等名篇佳作,也能實現部分背誦;《資治通鑒》《陋室銘》《出師表》等,也可以作為重點背誦內容。
二要努力做到學習分享。通過舉行形式豐富的讀書分享活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讓課后閱讀成為一種有效閱讀。一方面,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時,能夠理解讀書存在的意義及過程,切實了解在一篇文章中應該如何去把握整體,最終厘清文章的脈絡,達到高效閱讀。另一方面,閱讀的過程使學生對習作真正產生興趣,實現閱讀量上的增加,希望汲取更多方面的養分,不斷地閱讀更多方面的書籍,最終在實踐上實現良性的循環,促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寫作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在課堂上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把學習課文作為大幅提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在業余時間,閱讀就應當以休閑作為主要目的,作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更加作為一種獲取樂趣、享受生活、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事實證明,正是這種閱讀理念,更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新課標已經明確指出,“閱讀是在運用語言和文字來獲取大量信息、認識廣闊世界、發展寬廣思維和獲得美的體驗一項重要的途徑。而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以及教科書編者,與文章之間的對話上的重要環節和過程”。對這一方面,要積極轉變以理解課文的內容為側重的教學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讓閱讀教學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