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中學,江蘇南通 226300)
學者鄭桂華提出,在語文教學之中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也就是說,要積極挖掘課文之中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于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就能讓語文課堂展現出“語文味兒”,讓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嘗試圍繞文章內容設計主問題,以凸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更好地提高學生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
要讓語文教學凸顯出“語文味兒”,展現出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就需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了解文章主題,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筆者嘗試運用主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體會到作品的含蓄美,促使學生在主問題的引導下深入解讀文章,展開獨立思考,并嘗試自由表達文章的主旨。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戲》一文的主題,筆者用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筆者首先提出問題:“在作者的心中,戲其實并不好看,但是為何作者又會對這社戲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呢?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真的是為了寫社戲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文章的主題。接著,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分析文章的情節發展,說說故鄉美在何處。有學生提出:“作者寫了故鄉的美景,但是更重要的卻是故鄉的人情美。從小伙伴答應帶著‘我’看戲,到鄉親們不追究偷豆的內容都說明了故鄉的人情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那么作者的寫作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學生提出:“我覺得作者就是為了要展現淳樸的鄉情。”“那么這和作者的現實又有什么關系呢?作者為何會在多年后想起這些呢?”學生提出:“作者作為成年人和城市人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因此更加懷念過去的美好。”層層深入的探究讓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一定的認知。
利用主問題能更好地設置文章閱讀的突破口,也能讓學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題。在思考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題,更能掌握精讀的方法,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會更為深入,從而產生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這樣自然就能凸顯出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
每篇文章都展現了作者獨特的寫作思路,但是有的文章篇幅比較長,使學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和文章結構有關的主問題,讓學生從單篇文章入手展開整體閱讀,進而把握住文章的結構特點。
例如,《故鄉》一文的結構具有很大的特點,筆者在設計主問題時便引導學生探究這篇文章的結構。筆者提出問題:“作者要寫的到底是記憶中的故鄉還是眼前的故鄉呢?作者又是如何安排寫作順序的呢?”筆者首先讓學生說說作品的時間線索。學生提出:“作者先寫了故鄉蕭條的景象,然后又寫了‘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最后寫了離開時的感慨,是按照時間線索寫的。”“那么文章中所有的部分都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嗎?”學生提出:“不是,作品中還使用了插敘。”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使用插敘的都是什么內容呢?作者為何要安排這樣的插敘呢?”學生提出:“作者用插敘的手法寫‘我’和閏土小時候的經歷,這樣就能和現在的閏土進行鮮明的對比,能起到強調的作用。”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后,筆者會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思考:如果是自己展開寫作的話,要如何才能合理地安排文章結構,整體把握文章?這樣進行讀寫結合,學生不僅能讀懂課文,更能提升寫作能力[1]。
語文就是一門研究如何使用語言進行表達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體現為學生是否掌握了語言運用的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提出以文章語言運用為核心的主問題,讓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體會其風格特點。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作品或風趣幽默,或含蓄深刻,或清新自如的風格,對文章的賞析更加深入。
例如,《濟南的冬天》一文展現了冬天濟南的獨特魅力,筆者就文章的語言運用提出主問題:“這篇文章好像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童話中的世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用語言來描繪這個如夢似幻的世界呢?”這促使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究作品中的詞匯。有學生提出:“作者用詞十分具有感染力。如‘頂’,用擬人的方式展現樹梢上有雪的狀態,而且‘頂’說明雪的量其實不是很大,這樣就能更好地體現出濟南溫晴的特點了。”學生在分析中逐步了解了作者煉字的能力。此外,學生還發現作者十分喜歡用“小”這個字,如“小雪、小山、小團花”等,這樣給人小巧可愛的感覺,同樣也體現了作者對于濟南的喜愛之情。
賞析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文章的語言設置主問題能促使學生深刻把握作品語言,體會文本的美,這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核心價值。
對于已經有一定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初中學生來說,在指導其閱讀課文時,要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發現[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提出,在教學中要注意閱讀、寫作等各方面的有機結合,要展開交融、整合的語文教學。筆者嘗試運用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語文學習活動,這樣能展現出語文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春》一文給人以文中有畫、氣韻盎然的感覺,筆者在教學時便利用主問題讓學生嘗試模仿文章的手法展開創作,體會作品獨特的語言魅力。筆者提出問題:“作者描繪了春草圖、春雨圖等極具特點的春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描繪春天呢?如果讓你用類似的方式描繪其他的季節,你能做得像作者一樣好嗎?”這促使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先了解作品的寫作手法,然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嘗試展開讀寫結合的寫作活動。在嘗試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文章獨有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其創作能力也得以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教學要展現出整體性和綜合性。筆者嘗試用主問題凸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學習。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寫作操練中掌握了語言特點,提高了寫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閱讀能力。
學者陶行知認為:“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問得巧”,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在教學中積極設計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用盡量少的關鍵性問題串聯起整篇課文的教學,促使學生圍繞主問題展開深入理解、分析和探究。和碎問相比,主問題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能引導學生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