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江蘇常州 213022)
為了讓孩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父母總是想盡辦法,軟硬兼施,最常用的一招就是物質刺激法。“默寫全對給你買玩具”“考到前三名帶你去旅游”……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挑選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將他們分為兩組。A組的孩子得到了一個許諾,即“畫得好,就給獎品”;B組的孩子則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們的畫”。三個星期以后,心理學家發現,A組的孩子大多不主動去畫,他們繪畫的興趣明顯地降低了;B組的孩子則和以前一樣愉快地繪畫。
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進入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逐漸有了自我實現的需要,精神上的獎勵遠比物質上的獎勵重要得多[1]。怎樣讓這些生活條件優越的學生為教師的精神獎勵所動呢?我嘗試了一些班級個性化小獎狀的設計與發放。
進入中年級,筆頭作業較低年級相對增多,總是有學生忘記這個,少做那個。怎樣能讓學生及時完成作業,而我又可以從每天盯學生補作業的苦海中脫離出來呢?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律非常重要。創設一個環境、一個榜樣,這都需要用他律的各種形式實現,讓自律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自律能力差的學生,“作業監督大使”就這樣應運而生了。“作業監督大使”每周輪換,我也會選一些平時總喜歡拖拉作業的同學一起當監督大使,在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中,在“作業監督大使”這個稱號的鞭策下,他們變得不好意思再拖拉了。監督大使們會站出來代替老師,督促和幫助他們及時完成作業。不僅監督的眼睛變得多了,還培養了學生幫助他人的意識。
一個愛學語文的集體,應該是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班級語文活動的,這也是班級凝聚力的體現。“語文活動之星”的稱號就是給那些積極參加班級語文活動,積極給校紅領巾廣播臺投稿,積極在班級網頁上發表文章和評論的學生的。現在,無論是學校還是班級有什么活動,總是積極性很高。
為了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只要在語文課上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答得對否好壞,都有機會拿到語文“課堂之星”。我驚喜地發現,10月份起班上兩位很內向害羞的女生,偷偷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舉起來了。課堂上只要她們舉手,我就讓她們回答問題,并告訴全班同學凡是像她們這樣有明顯進步的,哪怕舉手次數不多也能得到小獎狀。其中一個女孩子平時下課都是坐在座位上看書、做作業,可是10月份以來,下課她喜歡跟其他學生一起,圍著我說話了。
這學期,在幾個愛讀書的學生的輻射影響下,全班都熱愛上閱讀。幾個學生的作品被刊登在報紙小記者欄,班里有了一股愛讀書、愛寫作的風尚。揪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在教學完《石頭書》這課后,我發現大家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這一問題答得非常好,“水書”“天書”“泥土書”層出不窮。于是我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告訴學生:我要給今天課堂上表現好、發言精彩的同學一個獎勵——寫寫你從大自然中讀懂的書。大部分學生舉手爭取要寫作,但為了體現作文是獎勵,我沒有讓所有舉手的學生寫,而是從中選擇了六七個,然后告訴其他學生,沒有得到今天獎勵的,可以回家自己寫了給老師看,如果寫得好,老師會另外給獎勵:刊登在班級作文報上。在這樣一種愛讀愛寫的氛圍下,作文終有一天會成為他們長期喜歡做的事情。
班級里總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課上表現不錯,思考積極,卻不能反映到作業上;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不是課堂上的活躍分子,但作業質量非常高。“作業之星”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也盡可能地讓班上每個學生都能拿到小獎狀,獲得肯定,不落下任何一個。除此之外,我還設計了“語文學習之星”“閱讀之星”“習字之星”等小獎狀。
僅僅依靠認知的內驅力是不足以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還需要和物質獎勵相配合。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給予外部的物質獎勵能起到促進作用。除了每月的小獎狀精神獎勵之外,我和學生約定:期末的時候憑小獎狀再得物質獎勵。比如,凡得到兩次“語文閱讀之星”的學生,期末能得到一本由我校老師編寫的書。
班級小獎狀作為學校學習和各項活動獎狀的補充,能更全面地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更能綜合性地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2]。這些小獎狀的發放,不僅起到發揚鼓勵的作用,還促進了學生長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成長。
學生的良性競爭可以激起他們的好勝心,精神獎勵的人數不宜過多,因為少才更顯珍貴。正如我在獎勵學生作文的時候有意識地把人數減少,一方面對這些受獎勵的學生肯定,另一方面讓其他學生知道獎勵并不是輕而易舉,很簡單的事情,是有付出、有努力的。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某學習任務的認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在教育中我們發現:一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大多都不自信、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發一張小獎狀,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
除了將這些獎狀帶回家,我還將這些精神獎勵化成文字,通過班級網頁和家校通平臺告訴家長,希望通過家長的表揚,讓學生進一步得到自我肯定,從而真正將好好學習知識的愿望變成一種內在需要。家長們還用這種精神獎勵替換了家中慣用的物質獎勵法。在幾位家長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家庭目標,設計了家庭積分表和家庭個性小獎狀,如“家務小能手”“孝敬明禮星”等。在校內校外的雙重鼓勵和關注下,小獎狀從學校內的評價延伸到了家庭,從學習活動延伸到了家庭美德等多個方面。
如果精神獎勵太頻繁,小獎狀得之太易,學生則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反之,獎勵時間間隔太長,又不能激起學生長時間的關注,同樣起不了效果。在發小獎狀的同時,我還要再次口頭表揚得獎的學生,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還可以改進的,讓學生清楚明白這一階段自己的表現怎樣。
也許現在精神獎勵還不能輻射到班里的每個學生,但時間長了自然能找出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給予獎勵;也許現在精神獎勵還不能對每個學生起到深層次的影響,但精神獎勵的影響力已經在大家羨慕的眼光和“嘖嘖”聲中被無限放大。給學生一張精神獎勵的小獎狀,假以時日,定能在他們的心里澆灌出道德生長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