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張裕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馬豐小學,江蘇如東 2264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學段詩文的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低年級要讓學生在誦讀中展開想象,獲得初步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中年級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感情,展開想象,領悟大意;高年級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詩詞的內容和情感。每個學段都凸顯了詩詞教學對學生情感和審美的熏陶作用。而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詩歌藝術的靈魂。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意象這一情思的載體,采取相應的意象審美教學策略,不僅能使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理解美,而且能通過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靈。
小學階段,由于學生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其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開始具備了審美的欣賞能力,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審美表現能力甚至是審美創造能力,為古詩審美教育奠定了心理上的基礎。但受此階段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所限,這時學生的審美能力仍然是有限度的。學生閱讀詩詞時,受限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只局限于對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對于詩詞蘊含的情味,以及帶有顯著民族心理印記的志向、理趣,卻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意象,穩步升華意境,讓學生的心靈在對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哲理美、意境美的領悟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余光中在《論意象》中說:“所謂意象,即詩人內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焙唵握f來,意象即為寓“意”之“象”,就是詩人用來寄托情思的物象,是詩詞中詩人情感的載體。每一首古詩詞都是詩人借助飽含情感的意象營造出的唯美意境,這里有絢麗多姿、個性鮮明的畫,也有情真意切、動人心弦的歌,這些都是豐富學生審美感受的經典素材[1]。因此,從意象入手,充分挖掘古詩詞的審美價值,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言生于象,故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币馑际亲髡弑磉_情感,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形象又要通過語言來描述,即作者的創作要經歷由意到象,由象到言的過程。因此,讀者要想理解古詩詞所傳達的意,需要與作者的創作過程反方向而行之,即從語言文字和詩詞中的形象層面入手,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古詩詞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意象,而意象沒有直觀性。因此,要使語言文字具有審美意義,就要還原字詞所蘊藏的形象信息,激發讀者內在的審美情感。古詩審美教育,就是要利用各種方法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而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可見的文字符號變為視聽覺聯動的信息。美國教育家帕克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敝挥型ㄟ^吟誦,學生才能獲得對意象的初步感知,才能在腦海中建立起美的形象,進而產生情感的愉悅。
在教學《漁歌子》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來引導學生感受詞中意象。新課伊始,在指導學生把詞讀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律的基礎上,我采用個別讀、男女生對讀、全班吟誦等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出春景之美。接著,通過“師生唱和”,讓學生直抵詞人內心。
師:張志和有位哥哥,名叫張松齡,他一直希望弟弟能夠在官場仕途上有所成就,曾經作詞一首苦苦相勸。(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你能讀懂這兩首詞背后,作者不同的心境嗎?現在,老師就是哥哥張松齡,你們就是弟弟張志和,我們一起來體會兄弟倆當時不同的心境吧!
師:弟弟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哪!
生:哥哥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呀!
師: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哪!
生:哥哥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呀!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哪,弟弟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呀,哥哥呀!……
在從整首詞到半首詞再到一句話的一唱一和中,學生逐漸窺探出張志和的內心世界:原來詞人留戀的不僅僅是這美麗的自然,更是這種自在悠閑的生活。
古詩詞語言含蓄精練,言有盡而意無窮。流淌于詩人內心的情感,無法讓讀者直接感知。因此,詩人在抒發情感時,往往力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把情感寄托在有聲有色、有形有態的具體形象上[2]。讀者欣賞古詩詞時必須緊扣意象,通過想象古詩詞的意境去品味作者在作品中所抒發的情感。
《清平樂·村居》中有寧靜悠遠的田園韻味,有幸福溫馨的家庭情味,有勤勞質樸的生活趣味……辛棄疾用一個“醉”字把所有一切融合在了一起。為了讓學生體悟這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想象表演“老夫婦親熱聊天”的畫面,再讓學生說說在他們眼中這是一對怎樣的翁媼,然后又引領他們對三個兒子的形象進行想象再造:他們分別在干些什么,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他們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通過形象再造,翁媼那種精神的富有,孩子們的勤勞孝順、頑皮可愛以及農家特有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深深烙在了學生的心中。
古詩詞中的很多意象經過長期積淀,往往有著特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松”“竹”喻指不屈,“柳”“酒”象征送別,“日暮”“落花”蘊含感傷……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視野擴展到有同類意象的古詩詞中去,讓他們對這些意象進行梳理、比較、歸納,體會同一個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承載情感的異同。假以時日,學生自我解讀古詩詞的能力以及多重解讀古詩詞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月”意象在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恶R詩》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一句呈現出一片特色鮮明的邊疆戰場夜景:燕山連綿,銀月如鉤,平沙萬里,如覆霜雪。這彎“鉤月”獨具匠心。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彎月”聯想到武器“彎刀”的形象,詩人的思戰之意躍然紙上。在學完古詩之后,我和學生一起搜集含有“月亮”形象的詩詞,整理成《“月”意象閱讀地圖》,指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使學生感受到月亮在古詩詞中的不同寓意:王昌齡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描繪出雄渾蒼茫之景;蘇軾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抒發了思念親友之情;王維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寄托了潔身自好之意;李白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了孤獨惆悵之感……在閱讀辨析中,學生升華了對“月”這一意象的理解。
總之,意象是情思的載體。在教學中我們要依托古詩詞的意象,運用多種方法引領學生融入詩詞意境,感悟詩人情感,領會古詩詞主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