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玉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涌現(xiàn),并被廣泛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出現(xiàn)的眾多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中,微課逐漸走進教師們的視野并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踐中。
“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新墨西哥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于2008年提出。他將一堂原本用時較長的課程,刪掉多余的空話和大部分的枝節(jié),只留下核心的內(nèi)容,做成“微課”的形式,在美國的教育領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盡管微課教學模式進入我國教育領域才六七年的時間,但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效融合的新型手段,發(fā)展迅速,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青睞。
關于微課的定義,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形成比較權威的界定,但在近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對微課的內(nèi)涵有了越來越明確的認識。筆者認為,微課是教師針對學科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如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等,或教學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如情景導入、背景介紹、任務安排、主題實驗等,自主開發(fā)的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內(nèi)容獨立完整、交互性強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手段,微課具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具備的諸多優(yōu)點,合理地加以運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微課的目標非常明確,一個課程就是一個明確的主題,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指向性非常明確。主題的確定主要來源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考點,以小專題的形式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突破,明確深入,有利于學生從根本上弄清問題的實質(zhì)。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復雜繁多的教學內(nèi)容、分散發(fā)散的教學板塊,微課的內(nèi)容精煉純粹,針對性強。
和傳統(tǒng)課堂40或45分鐘一節(jié)課的時間安排比較,在時間上,微課要簡短很多。微課的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8分鐘為宜。這主要是根據(jù)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人的有效注意時間而定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十分鐘內(nèi),人的有效注意力最強,接受的信息最高效。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微課占用的課堂時間不是很多,但是卻能對課堂教學起到一種很好的補充和拓展作用,提高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利用率。
微課的靈活性首先體現(xiàn)在主題的選擇比較靈活。由于微課主題比較單一,所以微課取材廣泛,在教學中可以隨時攫取需要重點突破的重難點以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其次,播放時間很靈活。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求,在講解到某一知識點或與該知識點相關知識時隨課堂情況隨時播放微課視頻。微課的靈活性還體現(xiàn)在它可以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隨需地學習的需求,將微課視頻下載保存到移動設備上實現(xiàn)移動學習、反復學習,使課堂向課外、校外延伸,交互性強。
微課可以被看成是“課中課”,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集中開展“無生授課”,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課程結(jié)束后輔以配套練習,可以當場比較直接地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反饋非常及時,時效性也很強。
語文學科是一門兼具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學科,情感調(diào)動越充分,學生的理解就越到位,尤其是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初中的古詩詞理解起來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難度,單純的靠誦讀或者字面理解已經(jīng)很難完全得到有效的理解,甚至單純靠教師的口頭講述也未必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起來可能比較的機械和膚淺。但是通過微課的加入,可以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鄂教版七年級下有一首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單純從字面上不好理解,很多同學讀過多遍依然不能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赤壁之戰(zhàn)”、對作者杜牧及此詩歌的寫作背景加以介紹,讓學生充分感知杜牧寫這首詩歌時的情境,從而想作者之所想,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微課的觀看過程中做到理解文意水到渠成。
《重復與變化》是鄂教版九下的一篇科技說明文,由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梁思成寫成,文中提到的“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這一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同學們理解起來可能會比較抽象,于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文中列舉到的《清明上河圖》、人民大會堂、明清故宮、頤和園的長廊等能夠印證這個藝術規(guī)律的例子制作成兩分鐘左右的視頻,并配以文中提到的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作為背景音樂,就形成了一個簡短明了說明性強的微課,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學們看完后立馬能夠觸類旁通,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很多具有同樣的藝術規(guī)律的藝術作品,情景的創(chuàng)設對于同學們理解文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知識較多依賴教師的口頭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可能還會加入教師個人的鋪墊以及延伸,這就使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可能很難抓住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微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學習之前學生就明確了學習的重點,帶著一個特定的目標專心聽課自然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其次持續(xù)時間不長,可以提高學生的有效注意,使重點難點知識的突破更加有效。而且微課的使用見縫插針,在有需要的地方可以隨時調(diào)用,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羚羊木雕》的時候,其中有個教學重難點就是區(qū)分倒敘、插敘及其作用,之前在教學過程中我使用的是口頭講授法,感覺學生的印象不是非常深刻,對兩者的區(qū)分也比較模糊,這樣教學目標很難完全達到。后來在教學過程中我插入了一段用時六七分鐘的微課視頻,視頻集知識、視聽、色彩、動態(tài)于一體,簡潔明了地將倒敘、插敘的特點加以了對比和總結(jié),學生很直觀就掌握了兩者的差別,并能延伸到《羚羊木雕》的學習中去,使《羚羊木雕》重難點的突破更加有效。
獨立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在課后的主要學習方式,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及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利用微課可以更加有效地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通過上傳微課視頻讓學生在家中完成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比如課前預習,讓學生根據(jù)微課的介紹提前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初步熟悉課文內(nèi)容,提高課堂聽課的效率。再比如知識鞏固,有些學生接受能力不太強,對于課堂所學重難點知識不能一下子都全部掌握理解,有了微課這種靈活的教學資源,可以方便學生在家里反復觀看,直到將知識點弄清楚為止。或者對快遺忘的知識點可以快速檢索,將微課調(diào)出進一步學習。總之,微課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簡潔高效。
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天然載體,無論是愛國主義教育、個人意志教育還是社會責任感教育,語文學科都具有明顯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的獨特優(yōu)勢。《語文課程標準》也將德育教育的滲透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方面,微課也是一種很高效的方式。劉成章的《讀碑》有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文章肅穆深沉、悲壯激越的情感,認識和理解人民英雄為了給人們締造完美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朗讀和講解,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只是把這篇文章當一篇文章來看待,沒有很好地激發(fā)起他們的情感體驗。而當穿插了一個三五九旅當年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的背景介紹以及在此過程中犧牲的那些戰(zhàn)士們的名字的微課時,他們才真正體會到文中提到的“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觸目驚心比森林還要遼闊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是怎樣的一種情形,體會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雄偉、壯觀背后的真正內(nèi)涵,升騰起一種悲壯感和使命感。我從學生眼里的淚水中感到本文的德育教育應該是真正的做到位了。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我們不僅要引入這一資源,更重要的是利用好這一資源。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去探索和實踐微課教學,在教學設計理念上注重創(chuàng)新,讓微課真正為打造高效課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