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錦繡幼兒園,江蘇如東 226400)
陶行知提出了愛滿天下的教學思想,認為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幼兒,用愛和信任來呵護幼兒,從幼兒視角出發對其進行美術技能的指導。這樣教師才能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對其關心,進而促使幼兒更積極地投入美術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美術創作能力。
教師在展開愛心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基于幼兒的視角,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并鼓勵幼兒積極地通過美術創作展現對世界的看法。幼兒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其繪畫技能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因此在學習創作繪畫作品的過程中與現實的世界有差異。針對這些現象,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幼兒,而要換位思考,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理解其作品。
在繪制《運動員在比賽》這個作品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繪制出自己想象中的比賽場景,并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看過的體育比賽,感受自己參與比賽時的情感。教師在幼兒繪制圖畫的過程中發現某幼兒的作品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如在繪制跳高的畫面時,畫了一些飛翔的小鳥,將運動員的身體托了起來,飛過了橫桿。這樣的畫面自然不符合現實生活,卻體現了該幼兒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向幼兒詢問其創作思想。該幼兒提出:“我想讓運動員飛得更高,所以就畫了小鳥。小鳥會幫助運動員飛起來的。這樣運動員就能得第一名,就能為國爭光了。”教師基于童心視角考慮,發現該作品展現出了幼兒獨特的思考方式,也體現出幼兒的創造力,展現了幼兒對國家榮譽的感知,因此給予該幼兒一定的鼓勵。由于教師基于愛滿天下的思想進行教學,因此沒有輕易扼殺幼兒的想象力,而是用心地呵護幼兒的想象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對幼兒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教師要鼓勵幼兒在繪畫作品中展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要在作品中體現出充分的想象力。教師如果能利用錯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幼兒的作品,則幼兒在創作時也能更好地釋放天性,大膽地在繪畫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化想法。
愛滿天下的教學思想認為教師在和幼兒接觸的過程中要充分給予其信任,要鼓勵幼兒大膽地實現自己的設想,在實際行動中獲得進步[1]。這樣的信任能讓幼兒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繼而更主動地展現自己的個性。
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教師給幼兒展示了各種石拱橋的圖片,并指導幼兒嘗試畫出自己心中的石拱橋。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發現一名幼兒的線條跟其他幼兒不一樣,他畫了一些重疊的陰影。教師沒有直接去指正,而是繼續仔細觀察該幼兒的繪畫過程。教師發現原來該幼兒細心地觀察到了石拱橋的立體狀態,其繪制出了具有立體感的圖畫。教師鼓勵了該幼兒,認為其作品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想法。還有一名幼兒在繪制石拱橋時畫出了倒立的石拱橋。教師也沒有阻止,在觀察后發現原來該幼兒先畫出了水中的倒影,然后再畫出了正立的石拱橋。教師也贊揚了該幼兒善于觀察的優點。由于教師給予兩名幼兒一定的信任,故此讓其認識到了自我價值。兩名幼兒都更加熱愛繪畫,繪畫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進步。
教師要多觀察幼兒的行為,不要匆忙地進行糾正或指導,而應該在信任的基礎上多給幼兒一些自我發展的空間。在這種充分信任的教學中,幼兒的潛能可以逐步得到激發,幼兒能慢慢地獲得進步和發展。
教師要多肯定、鼓勵、賞識幼兒,這樣才能更好地把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學思想發揚光大。當發現幼兒獲得進步時,要給予其一定的掌聲。教師可以站在幼兒的角度分析幼兒的作品,感受其中的個性化思想,并給予其鼓勵,促使幼兒在繼續創作時再次展開想象力,創作出更為精彩的作品[2]。
在繪制《放風箏》時,教師鼓勵幼兒展開想象,畫出更具有創意的作品。在繪畫過程中,一名幼兒由于沒有控制好人物的位置,將放風箏的孩子位置畫得過高,導致沒有空間畫風箏了。該幼兒突發奇想,在圖片的下方又畫了一個小孩,然后在空中的小孩身邊畫了一個風箏。這樣便展現出一幅別具一格的圖畫:一個小孩在地面放風箏,而另一個小孩則抓著風箏飛到了天空中。教師發現該幼兒有一定的想象力,同時也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便給予該幼兒一定的表揚。該幼兒表示:“其實我一開始就畫錯了。”教師鼓勵:“不過你處理的方法很好啊!那么能從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發嗎?”該幼兒思考后回答:“我以后要先構思一下,調整好整幅畫,然后再畫圖。”教師建議該幼兒在嘗試繪畫前先繪制草圖,在確認構圖后再開始創作。在此次教學中,教師不僅尊重了幼兒的個性思想,而且利用此機會鼓勵幼兒展開思考,總結問題,這樣能讓幼兒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教師在給予幼兒表揚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基本情況,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一旦發現其獲得了進步,就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則不僅要鼓勵,更要用引導性的話語促使幼兒獲得更大的進步。如果教師能在尊重幼兒個性思想的基礎上展開引導,則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教師要在愛滿天下的思想指導下努力地發現幼兒的個體差異,并用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成長。由于每一個幼兒的習慣、性格、學習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幼兒的個性,而應該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促使幼兒更好地提高美術素養。
在嘗試繪制《筍林》這個作品時,教師發現不同的幼兒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幼兒能準確地說出竹筍和竹子的區別,并且能將其形象抽象為圖形,但是有的幼兒繪畫方面的能力則較弱。教師根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進行指導。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鼓勵其嘗試思考如何構圖,如何調整竹筍和竹子的位置,讓畫面更為美觀;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則安排其嘗試通過模仿的方式繪制圖畫。教師給予不同的幼兒不同的鼓勵。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提出:“畫得很好啊,如果能展現出自己的創意,那么這幅作品一定會更加出彩的。”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提出:“畫得很像啊!哎,有點奇怪!老師有新發現啊,這個竹筍好大啊,比旁邊的竹子還高大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我的竹筍畫得太高了,竹筍是沒有竹子高的,這里需要修改一下。”教師不動聲色地指出了該幼兒的問題所在,并鼓勵該幼兒嘗試自主進行修改,調整繪畫的比例,讓作品更出彩。
教師在和幼兒接觸的過程中要關心幼兒的性格特點,發現幼兒喜歡什么事物,并在尊重其情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這樣也能讓幼兒意識到自己得到了教師的關注,進而努力想要表現出自己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學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用愛去感染、感化、感動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獨立個性,讓幼兒在師愛的陽光下不斷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用藝術的眼光去感受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