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華
(江蘇省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初級中學,江蘇如東 226412)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滿堂灌輸物理知識,只關心學生聽講是否認真,并沒有注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造成教學效果低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不能及時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問題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讓課堂更高效。
以前的教學方式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個體對知識的需求,使學生對物理課堂沒有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新課標實施后,教師應當從新的角度考慮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的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如在教學《浮力》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教師把裝有一定量水的水槽放在講桌上,然后把一片鋁片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鋁片被放入水中時會出現怎樣的現象。教師把手連同鋁片浸入水中,然后放開手讓鋁片處于自由狀態,學生發現鋁片從水中慢慢地浮了起來。這時教師又從一旁拿過一片鐵片,同樣把手連同鐵片浸入水中,放開手使鐵片自由運動,學生就發現鐵片沒有像鋁片向上浮而是向下沉入了水槽底部。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時教師趁勢提出:“鋁片和鐵片所表現出的是一個上浮,一個下沉,那么鋁片為什么會上浮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分析,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清楚了鋁片是因為受到了水對它向上的浮力才會出現上浮的現象。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問學生:“鋁片上浮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那么鐵片下沉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學生認為同樣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的作用。這時教師又提出:“既然鐵片也受到了向上的浮力作用,那么為什么鐵片還會下沉呢?”學生就有些茫然了,于是進入了新一輪的探究中。
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學生積極地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很好地實現了動腦思考、分析,融入了互助、合作,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1]。
如在教學《物質的密度》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何區分出鐵塊和鋁塊,你能想到怎樣的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提出可以進行分別稱重,重的就是鐵塊,輕的是鋁塊。這時教師讓學生利用桌上給出的兩塊包好的金屬進行實際驗證,學生經過操作最終確認這個方法失效了。教師借勢提出:“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開始回想剛剛的稱量實驗,學生發現剛剛測量的鋁塊要比鐵塊大很多,才有了鋁塊比較重的結論。這時學生提出體積要保持相同的話,是不是鋁塊就沒有鐵塊重呢?于是,學生把三塊體積相同的金屬分別放到天平上進行稱量,結果其中有兩塊質量相同,而有一塊比二者都輕。教師就提出:“質量相同的兩塊具有什么特點?輕的與重的又有什么區別?”學生思考后回答:“輕的應該是鋁塊。質量相同的應該是同一物質吧。”教師要求學生打開包裝,學生發現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確,也明白了:同種物質,體積相同時質量就是相同的;相反地,同體積的不同物體質量則不同。這時教師又拿出兩個大小不一的正方體鋁塊讓學生稱量并思考:稱量結果能說明什么道理?學生發現同一種物質,體積大的質量大。這時教師提出:“請把兩次測量的結果分別與各自的體積相比,你會發現什么?”學生通過測量記錄下了兩塊鋁塊的質量,接著用刻度尺測量并計算出二者的體積,對二者分別進行比較,驚奇地發現二者的比值竟然是相同的。這時教師趁勢向學生提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新的物理量——密度。
教師借助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思考有明確的目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促進學生的互助合作,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的影子,只是學生由于受到知識的限制而無從知曉。教師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問題將物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給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這樣既能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有一定的關注,使學生體會物理學習的重要性,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教師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時,將生活中的有關內容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體驗。教師選擇了一個大個兒的男同學,讓他用力推桌子,只見桌子動了,學生卻沒有動。教師接著讓學生站在滑板上推桌子,這次學生動了,桌子也動了,而且人和桌子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的。這時教師就提出:“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開始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有學生開始嘗試動手體驗,只見他拿起一支筆的一端抵在課桌上,另一端抵在自己的手心中,感覺手心被筆抵得有些疼,同時也說明有力的作用。當教師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時,這個學生就把自己的探究結果表達了出來,大家都有同樣的感受,從而真切地體驗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就是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各種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條件,讓學生通過思考提出自己想到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如在教學《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與基本組成,并給學生介紹了計算串聯、并聯電路的總電阻、電流的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質疑能力,教師就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質疑。有ABC三個燈泡,其中A、B串聯接入電路中,已知A的電阻為12歐,B兩端的電壓為6伏,C的電阻為6歐,請自行補充條件并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先思考,然后自由發言,有學生指出:流過B的電流為2安,那么B的電阻為多少;流過C的電流為2安,流過A的電流為1安,三者是怎樣連接的,B的電阻是多少;已知B的電阻為2歐,那么電路的總電壓為多少,流過A和C的電流又是多少;……學生能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對所設計的內容已經有了答案,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教師為學生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并給學生留出了提問的空間,讓學生在學會、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補充一些條件提出相關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實現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充分展示出思考、分析的過程。借助問題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