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群
(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江蘇鹽城 224005)
新課改倡導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天堂,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主動而有效的自學。學生只有在自主學習中,才能學會篩選信息,獲取新知識,進而發現自身問題,大膽質疑,深入探究。因此,筆者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應當是一節語文課的內核和基礎。沒有這一環,其他一切都將成為妄談。
什么叫“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中,在引導者的組織指引下,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發現問題、大膽質疑、深入探究的一種能動性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的本質就是把以前的“被動學”變為“自覺學”。這是新課改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促進者。既然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此重要,那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自主學習時,有哪些策略呢?
思想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內容饒有興味時,才會興致盎然地去關注,去探索,去驗證。然而,要想不斷激發并呵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必須在課堂上努力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選擇與學生最近發展區接近的教學內容,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而富有韻味的教學情境,采取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成長的多種教學手段。同時教師要用心設計課堂的教學環節,在備課時既對教材進行準備,也對學生的狀況進行準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心理需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情感處于勃發狀態,這樣才能造成學生“憤”“悱”的狀態,使得學生躍躍欲試地去探索,去求知。筆者執教過《端午日》一課。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幾經斟酌,設計了以下問題,供學生進行思考。
(1)你們家是如何過端午日的?
(2)你還了解哪些地方有過端午日的風俗?(上網或翻閱圖書資料)
(3)再讀讀課文,想想你家鄉和作者介紹的地區的端午日有何不同?
這樣的巧妙設計,就將教師的講解變為學生主動準備與搜集資料。在搜羅素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溝通,體會不同地區的端午習俗,從而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拓展學生的發散式思維。
朗讀教學注重方法與技巧,美讀是語文教學重要一環,它具有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美讀既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又是學生體驗作者情感的過程。在美讀過程中學生感知音韻,體驗情感,明白要義,通曉文旨,從而使學生體味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因此,美讀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初步感受文本特色的重要渠道,是走進文本的重要橋梁。
筆者曾經執教《濟南的冬天》一課,上課伊始,筆者帶領學生理解課文首段的四組對比,得出濟南算是個“寶地”,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濟南為什么算是個“寶地”?作者主要抓住了濟南的哪些景物進行描寫的?這些景物給作者什么樣的感受?找出相關句段,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如何才能讀出作者對濟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愫?學生們自主合作,設計了許多朗讀方式,如個人讀、小組讀、分工讀、創造讀、演讀等。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與聯想,去體會文中的情景,把情感的觸角深入文本的細節,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得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讓學生在美讀中感受讀書的別樣樂趣。
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學習總是在教師教學模式下機械地進行著。長此以往學生就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潛在的自主學習意識就會逐漸消磨殆盡。由于新課改的倡導,教師開始被動地在語文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是教學方法單一,不夠靈活,往往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形式化,效率低下。因此,自主學習方法只有靈活多變,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打造合理適宜的環境。
筆者執教過朱自清的《春》,課前,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方案:“請同學們自選方式,自主合作,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把《春》的美麗向全班展示一下。”由于不限制形式,學生們各盡其能,喜歡語言表達的學生,暢所欲言;喜歡妙手丹青的學生,用畫筆描繪春色;資料豐富的學生與大家分享素材;鐘情于朗讀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幾分鐘后,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有的用詩歌串聯的方式將《春》中世界演繹出來,韻味悠長;有的用繪畫的方式將《春》中美景描繪出來,栩栩如生;有的生花妙筆,將課文進行續寫,讓人身臨其境;有的一展歌喉,歌唱春天……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尊重,對學生自我個性的呵護,對學生認知模式的認同。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用心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條件。
輕松融洽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將學習的自由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主展示,自主體驗,體味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1]。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心理的問題。
例如,“你更青睞文章中的哪一個句子或哪一個詞語?能說出你的理由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文中的結尾你喜歡嗎?你想換成怎樣的結尾呢?文章的題目你滿意嗎?用什么方式朗讀最合適?筆者在教授《次北固山下》時,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張開心靈的翅膀,想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呈現出的壯闊景象,并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問題的提出,既符合語文課的學科特點,訓練了學生想象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語文課堂對學生個性的呵護,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學生情感的考量,對學生心理的體察。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的自主學習,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亮點之一,也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關鍵。如果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對課文的把握能力、語言分析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就很難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教師應該積極地組織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指導學生逐步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過,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組織學生學習的策略,否則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