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勇
(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江蘇南京 210044)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受到了更多關注與重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差異教育。差異教育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有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差異教育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整體學習狀態,將差異教育融入初中數學課堂的實踐中,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由于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在課堂中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差距。
由于受應試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教師普遍更喜歡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對待后進生則缺乏應有的關心和幫助。教師區別對待學生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1]。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踐行差異教育理念,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經驗區分學生的層次,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層差異教學。
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學生預期的學習成果。因此,為了有效實現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特點,通過引導和鼓勵的教學形式開展階梯化教學,依據學生的興趣與學習需求設計差異教育,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2]。比如,在初中數學課程中,各種習題需要學生熟練掌握,但是,在教材中會有較多合作學習內容,只需要學生理解部分內容即可。因此,教師設計初中數學差異教育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教材的標準和要求,如果教師設置統一的高標準,就會讓教學過程只適合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缺乏實際的教學意義。因此,實施差異性的階梯化教學,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等各項基礎情況,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高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更能讓較低層次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首先,教師設置最低標準的教學目標,并依據學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性格各項差異性指標,設置ABC三個層次的教學標準:A代表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幫助其他層次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B代表學習中等的學生,這類學生可以基本掌握和理解學習內容;C代表班級內的后進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較為困難。這種階梯化教學目標的設置,可以讓各層次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區分層次的教學讓數學教學更具靈活性與目的性,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不同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首先要依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進度合理運用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對A、B兩個層次的學生要以培養自主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同時可以適時地組織A、B層次學生開展分組合作的方式實現共同進步。此外,A層次的學生要配合教師對C層次的學生進行輔導,教師同時給予C層次學生寬松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并多給予后進生鼓勵和幫助,為他們創造更多回答問題,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設置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層次設置梯度,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內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來增強差異教育的有效性[3]。在有限的時間內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非常困難,如果教師采用多媒體或電子白板的形式,將各層次問題分類展示給學生,就會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充分的提升。
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加強對數學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以往的教學環境下,教師通常會為學生布置相同的學習任務,這不利于學生知識層面的拓展。以往,數學課后練習題主要是針對B層這一學生群體,這樣就限制了A層學生的成長發展,而C層學生也會因為難度較大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各層次學生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布置針對性的學習任務,不僅可以促進各層次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還能有效避免學生之間抄襲現象的發生。首先,教師在為學生分層布置習題任務時,可以依據教材將習題任務分成三個層次:A層額外附加習題、B層鞏固提高習題、C層基礎習題。其次,教師在對學生的習題進行批改的過程中要善于鼓勵學生,教師一句簡單的鼓勵評語,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從而使學生之間的學習心理差距不斷縮小,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我國教育的考試機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互補評價機制的方式,讓各層次學生可以充分意識到自身的進步[4]。通常在實際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縱向與橫向兩種機制,其中橫向主要是面向外部的一種評價機制,縱向是面向內部的一種評價機制。橫向評價適用于A層和B層學生,縱向評價適用于C層學生,而我國的考試評價體系的本意為縱向性評價,也就是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依據考試結果來明確自身的學習進度。但是在實際考評中,人們普遍習慣對考試結果進行單一的橫向評價,唯分數的高低論優劣,與考試的本意相違背。因此,教師要始終在課堂中貫徹縱向評價與鼓勵評價的方式,讓評價方式多元化,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引導學生積極地縱向發展,讓學生習慣于審視自我,在學習中發現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從而不斷地激勵自己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在課堂中,教師要避免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因此,教師在日常考試和評價過程中要將評價機制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在設置評測試題時也要設置為選做、提高、基礎三個層次的考題,A層學生在完成提高層次考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解答額外附加題,增加考評的成績分數。教師要讓考評題目做到同卷不同題,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設計差異教育的效果,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重視,在教學中,差異教育的設計與實施充分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基于數學教學教育的邏輯性和復雜性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依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從而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