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華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民主小學,福建南平 353000)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綜合調控意識,珍視教學興奮點,適時發動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形成深刻數理認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覺思維;優化師生互動環境,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維;運用多種教輔手段,增設教學亮點,能夠順利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展開多元實踐操作訓練,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認知體驗,以培養學生實踐性思維[1]。
數學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利用多種教輔手段創設學習情境,如多媒體、白板等輔助教具的運用,也會利用一些簡單的教具進行操作演示,這些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最為直觀的感知學習機會。學生直觀學習思維比較發達,教師切準學生數學思維脈絡展開教學設計,其適合度自然會更高,激發效果也會更為突出。讓學生實際排一排、擺一擺、看一看、拼一拼、想一想,或者是圖片、視頻、動畫信息的介入,都可以為學生數學思維啟動形成重要激發動力。
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比較圖形的面積》,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形,并發動學生觀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你認識這些圖形嗎?能夠自己畫出這些圖形嗎?這些圖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是如何知道的?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并自發展開討論。教師跟進并給出提示:這些圖形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圖,而且是由一些相等的小方框組成的。學生依照教師引導,很容易得到了相關問題的答案。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能夠給出正確的解讀,教師對學生優良表現給出積極評價。
很顯然,教師為學生投放圖形時,給出了針對性提示,學生自然能夠找到觀察的要領,并對這些圖形面積進行準確的判斷。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成功調動學生觀察思維,這也是抓課堂興奮點的結果。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最為重要。由于傳統意識的束縛,師生地位的不對等,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課堂教學難以達成和諧,學生學習思維便不能得到最為徹底的調度。為此,教師需要作出更多改變,要有平等對話的意識,通過一些細節的處理,與學生展開公平對話,這樣也可以創設一些興奮點。學生與教師距離拉近了,其課堂學習氛圍便會自然建立,師生互動頻繁,學生數學思維得到主動開發,其學習認知構建呈現多元化特征[2]。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讓學生推演操作:我們手中都有直尺,先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后想辦法將這個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學生拿到這個操作任務后,開始實踐嘗試,很快就有學生完成了操作。教師繼續設問: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呢?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學生又開始進行推演思考,并逐漸找到了思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等。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三角形的面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1/2。
教師放手讓學生推演如何將三角形轉換成平行四邊形,為學生規劃了清晰的思考路線,在學生階段性操作中給出具體提示,為學生投放設問,成功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學生順利推演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是思維運動的結果,學生對這個結果記憶深刻,其學習認知得到進一步鞏固。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操作過程中,教師努力改進教法,這是最為實惠的教學意識。教師很容易陷入習慣思維之中,一些教法的固化運用,導致課堂教學氣氛的停滯;教師主動改進教法運用,適時發動學生展開學習思考,對成功調動課堂教學興奮點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發動學生展開設疑質疑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觀點,讓學生展開學習操作,不僅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還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思維機會,對培養學生數學認知有重要助力作用。
比如,教學《相遇》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一幅地圖,并發動學生展開題目設計:小張在甲地,小李在乙地,兩地距離為220千米。根據這個圖示,設計一道數學訓練題,要針對本課學習內容展開,看誰設計得更為科學。學生拿到任務后,都積極行動,進行深入分析,展開多元思考。課堂展示階段,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設計。有學生這樣設計:小張和小李要見面,小張開車,小李騎車,小張車速為60千米/時,小李車速為20千米/時,問兩個人同時出發后,多長時間相遇?相遇地點在何處?教師組織學生對這個設計進行評價,課堂學習氣氛被點燃。通過學生點評,學生對“相遇”相關數學認知有了全新理解。
教師為學生布設一個數學題目設計任務,這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態度。學生習慣教師設計數學題目,這里卻要轉換學習主體,自然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參與熱情倍增,課堂興奮點出現,學生思維機會來臨,教學獲得顯著成效。
數學訓練為教學重要內容,教師要有開放意識,對訓練設計進行大膽改進,增加一些實踐性訓練作業,勢必能取得不一樣的訓練效果。學生對書面作業早已厭倦,教師要針對學生心理需求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準備一些實踐操作性題目,自然能夠獲得學生的積極響應,其課堂興奮點也會自然生成。為關照學生個性需要,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一些訓練選擇,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勢必能夠帶來更大的學習動力,對成功歷練學生思維有特殊意義[3]。
調動學生數學思維的方式方法眾多,教師需要做好選擇,依據教材學習內容,考慮學生接受能力而展開設計。如教學《分數的再認識》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實際操作題目:一個圖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如何畫出這個圖形呢?學生很快就給出一些畫法,有拼接成大正方形的,也有拼接成長方形的,還有拼接成其他形狀的。教師繼續引導:這些畫法對嗎?還有其他畫法嗎?學生展開進一步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起來。教師組織學生繼續展示,并講述自己的見解,學生學習思維呈現活躍性,紛紛給出自己的畫法。在教師統一調度下,學生逐漸達成學習共識。
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實踐操作題目,讓學生通過繪畫感知分數的意義,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感知體驗。教師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圖形標識出四分之一,是對學習思維方向的矯正與引導。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思維是需要規范引導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其思維價值便要打折扣了。
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對教學環節進行改進和創新,自然能夠創生豐富的思維契機,以成功啟動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發動中,抓住教學興奮點,便是瞄準了學生興趣激發點,以此展開教學設計和發動,勢必能夠形成巨大激勵力量,為數學教學順利推進形成重要內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