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美
(江蘇省啟東市萬安幼兒園,江蘇啟東 226225)
生活中,吹泡泡是每個幼兒都特別喜歡的游戲。看著漫天飛舞、五彩繽紛的泡泡,幼兒喜歡用嘴去吹、用手去抓、用腳去踩……記得有一次在區域活動中,“泡泡樂”區里有茹茹、小博和幾名幼兒玩得不亦樂乎,相互比誰吹出的泡泡大。小博小朋友一連好幾次都吹出了很大很大的泡泡;茹茹比不過小博,覺得很沒勁,就不想和他比了。不一會兒,小博開始把泡泡往茹茹身上吹,茹茹不讓他這樣做;可是小博還是繼續吹,甚至把泡泡吹在其他小朋友身上。泡泡區的爭吵聲逐漸變大了,這時的小博發現筆者在觀察他們,他停止了這個行為,可是很快,他的注意力放在了茹茹手中的泡泡器上,他說:“我想要你玩的這個。”茹茹不同意:“這是我先拿到的,我還要玩呢。”小博一直盯著茹茹手里的泡泡器,盯了一會兒,他便伸手想去搶,茹茹也抓緊不放,一下子,泡泡器的把手和圓圈被扯壞了。茹茹生氣了,很大聲地喊:“你干嘛搶我的東西!”出于安全考慮筆者進行了介入,教育小博不要強行搶東西。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之間經常會出現一些沖突,會影響游戲的正常開展,是介入制止,還是順應等待?帶著困惑,萬安幼兒園大班組教師對本次行為進行了一次深度探討,以專業的角度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用專業的方法引導他們,啟發他們觀察、想象,引導他們積極探索,不斷激發著他們的探究欲望。
在討論活動一開始教師們問筆者:“你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筆者:“想幫助小博養成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好習慣,減少故意搗亂的行為,提高游戲的質量。”小楊教師:“我們先不急于想怎么做,我們先來厘清小博在這次沖突中的行為是什么?”于是,大班組的幾位教師對活動時幼兒之間發生的沖突進行了客觀解讀。春雷教師:“從現象上看,小博先和茹茹在玩游戲,茹茹不和他玩了,他開始了搗亂行為。”黃琴教師:“小博的游戲愿望無法滿足,進而產生了搗亂的行為。”佳艷教師:“他想引起茹茹的注意,所以故意把泡泡吹在茹茹身上,甚至去搶茹茹手里的玩具。”小楊教師:“我們反復咀嚼游戲片段,從小博的角度還原了游戲情境,之前認為小博是故意搗亂。現在大家覺得他行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佳艷教師:“小博出現這種行為,跟他出生的環境有關系。平常爸爸媽媽都不在家,也不太跟他交流,主要是他奶奶帶他的。思想比較孤立,和同伴發展不出友好的關系,所以不能得到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所以在這個活動中,在情感的主導下,小博稍不如意就會爆發出情感失控。”小楊教師:“可見,學生出現不好的行為時,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教育和批評學生,應該加強觀察,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深刻的了解和通曉,然后再創設有目的性的教育環境,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讓學生以他自己的節奏進行成長!”
隨著大班組教師們對游戲行為的情境還原與客觀解讀,沖突的表象也被層層剝離。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學生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教師的職責就在于觀察學生、發現學生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幫助他們找到發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1]。
“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愛與愛的關照。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人的心靈深處。”當教師角色在游戲場上有意識地漸漸隱退時,筆者認為教師也應該擁有這種“豁達、樂觀、美好”的心境去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實現從理念到行為的蛻變。
小博小朋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呢?筆者也嘗試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他。在這種思想引領下,引發其他教師轉換思維方式,重新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意義。小楊教師:“從積極評價的角度看,小博是如何表現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學習者?”黃琴教師:“看得出他是個主動交往的學生,是他提出了比誰的泡泡大這個游戲。”春雷教師:“小博這學生喜歡玩,也會玩,你看他幾次都能接到最大的泡泡,在最短的時間找出最大的泡泡然后用泡泡器去接住,反應很快。”佳艷教師:“是呀,玩游戲時他一直很有想法。幼兒的想法和創意往往超過我們教師的想法。”小楊教師:“正如教師們所說,當我們從積極評價的角度去看小博的行為,教師腦海中的信息也被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原來,小博有那么多的閃光點;原來,他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相信幼兒,給幼兒的行為賦予積極的意義,幫助教師尋找學生行為的閃光點,從效果律促使教師發現自身的問題,以幼兒的角度去理解行為背后的需求。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支持學生。”“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2]當小博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吵時,筆者曾多次考慮要不要介入。其實介入的意義在于幼兒是不是真的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的介入到底是增加他對游戲的興趣還是會干擾到他對游戲的專注?如果介入,會以怎樣的方式去介入、支持他們?如何支持幼兒的學習,教師們又展開了討論。
佳艷教師:“滿足需要,激發內驅。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從易到難、從好奇到驚訝、從疑惑到興奮,在仔細觀察、多次嘗試中發現不斷變化著的泡泡的秘密。”春雷教師:“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游戲。和學生一起發現和分享泡泡出現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和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當沒有教師的高壓,我們才真正看到了花兒的幸福綻放,實現了與幼兒的心靈呼應。”黃琴教師:“理解他的行為,然后幫助他獲得同伴的認可。對于小博這樣的學生,簡單的說教或者嚴格用規則懲罰的話,小博會更加的暴躁不安,甚至可能會從反抗發展到表現出暴力和攻擊力。”佳艷教師:“游戲中安慰學生,游戲后做一些分享活動。比如在活動中,將幼兒變出各種不同造型的肥皂膜照片展示在屏幕上時,其他的幼兒都會興奮地猜測是誰變出來的,展開想象去形容肥皂膜的樣子。在其他幼兒羨慕的情緒中,抓住時機請小博說說自己是怎么變出來的,激發他的榮譽感。”
隨著大班組教師們進行的追問、發現與梳理,筆者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們厘清了學生的行為“是什么”——學習將問題行為還原到具體的情境中,關注客觀事實;去探尋幼兒行為背后的“為什么”——在積極評價的運用中,學習站在幼兒角度去發現行為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閃光點,改變我們頭腦中固有的、習以為常的教育標準;我們知道了應該去“怎么做”——在理解了幼兒的行為,了解了客觀事實的過程與原因的基礎上去行動。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指導下,幼兒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理解他們的內心情感,相信他們的能力潛質,支持他們的求知欲望,進而推動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