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溫泉東山小學,江西 九江332900)
引言:在大部分農村小學教育中,新課程改革落實不到位,沒有深入貫徹新課改發展需要,特別是在極其貧困、偏遠的農村地區里,實施新課程改革和綜合素質教育,難度就會非常大。一直以來,由于條件限制因素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把課本教學作為僅有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應試考試教師將教材的知識不斷重復機械的灌輸給學生,對于農村小學語文素質的培養產生了障礙。因此,如何深化落實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是當今學校教師面臨的極其迫切問題。
盡管國家對于新課程改革落實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教師的教學觀念總體也漸漸轉變,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束縛,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教師依舊秉持著傳統教育觀念,從而教學模式也無法發生本質上的改革和創新。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和替換,然而受基礎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沒有接受到系統的教學培訓,導致教師對新課革內容理解不透徹,不能完全領悟新課改精神內涵[1]。
現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農村教師仍然運用傳統灌輸式機械式教學方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講授則占用了大部分課堂時間,教學方式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在黑板寫板書、學生做筆記等單一的形式。學生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小學生的活潑性格和好奇心強等特點都被壓制,而這種教學方式不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與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不符,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目前,由于農村生活條件差、工作環境不好,還有工資待遇也不高,所以多數剛畢業的和參加工作大學生都不會選擇到農村任教,就會出現農村小學教師的年齡一般較大的現象。這些教師思想守舊,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把握的專業知識不充分和更新慢,并且在教學中常常使用地方方言,導致教學質量和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適應新課改教學要求,阻礙了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徹底遺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先進的教學觀念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不僅學到豐富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主體意識[2]。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使學生積極參與進去,強化師生之間互動。比如:講解“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爬山虎植物,提問:“認識這種植物嗎?觀察一下知道它有什么特點嗎?”盡量多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效率提高。
農村小學盡管沒有先進的教學設施,但是有著優美的自然人文環境,并且有著更多與大自然靠近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現有條件,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空間擴展,讓學生到大自然美麗的環境中學習,比如:在講解古詩“題西林壁”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室外面對高山朗誦詩詞,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自然風光,最后回到課堂中,向學生探討從這首詩你讀懂了什么?這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因地制宜條件,從而使枯燥無聊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豐富多彩。
新課程改革目標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健全的綜合素養,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對于問題要勇于有標新立異的看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和表演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3]。比如:講“幸福是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進行分組形式,相互談談自己的幸福觀。然后小組分角色扮演朗讀,從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用課文的空白,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的空間,開拓學生思維,許多課本教材內容當中會有許多的“空白”和“不確定性”。教師充分利用課本的空白,增強學生主體的意識的培養。比如:學習“白鵝”這篇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一個能表現白鵝叫聲特點的詞。從這個詞中,你能想象白鵝在干什么,說什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結論:總之,在課改形勢下,我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會有許多問題,加強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是當下學校教師必須落實的任務。教師要轉換傳統教學觀念。運用因地制宜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空間,才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