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霞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第六中學,福建福鼎 3552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著眼于教師的“教”,很難真正關注到學生的“學”。課例式教學法是指以情景課例為教學原點,教師綜合相關學科知識,以情景的探究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法[1]。那么,課堂課例是如何指導教師的“教”,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的呢?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動機原則是符合當前課程標準要求的,課例的選取要使教學能夠引起學生動機,特別是內部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依據這一標準,課例的選取就需要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源于生活,簡明扼要。源于生活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簡明扼要則強調課例注重一課一例,即一案到底。以一個課例串聯教學目標,不牽涉過多的其他問題,有利于學生通過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課例,圍繞一個中心點,將知識一步一步地剝開,并構建其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政府的職能”這一知識點中,理解分析政府的職能并能夠準確評議政府履行職責的表現、影響和作用是我們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依據“以生為本”的動力原則,我們需要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資源,如浙江提出的“萬村景區化”計劃。在這個課例中,教師緊緊抓住政府的職能、職能的有限性、職能的轉變等重要知識點設計課例資源,貫穿課本知識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辨析,以完整呈現知識內容,連貫學生思維。但是,教師要注意課例主題的選取務必圍繞該課重要知識點展開,避免拓展太寬泛而達不到相應的效果。
總之,“以生為本”的原則要求所選課例材料時代性強,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教材,全面、準確;同時,需要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串,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課例的選取除了串聯整個課本的知識點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能夠以此設計最有效的教學程序,通過課例的探究,使學生能夠一步步概括出基本思想和知識原理,最終形成最佳的知識結構。對于知識的把握要求來看,我們可以分為了解、理解、認同、內化。了解,即簡單地判斷事物的是非對錯;理解需要學生能夠把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且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在實際中依托知識獨立完成;認同和內化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應能夠進行知識間的轉化推斷,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并愿意為此付出。其中,理解、認同和內化是需要在課例的探究互動中共同構建出來的,我們的課例要達到的效果也就在此。
例如,我們選取浙江“萬村景區化”計劃為具體事例:浙北的湖州市將30多個農業觀光園區連成一片;麗水市通過“高效生態農業+文創+鄉村旅游”將綠水青山的鄉村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美麗經濟;金華市依托“中國藥材之鄉”的優勢,走“以藥促旅、以旅興藥”的道路;舟山市漁民載著游客做起了休閑漁家樂……我們根據課例的內容,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進行探究:(1)“萬村景區化”計劃的具體措施體現了我國政府履行哪些方面的職能?(2)政府的各項職能之間是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關系?選取課例中的情況說明嗎?(3)政府具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是否意味著當地政府可以直接干預農業生產活動?為什么?(4)“萬村景區化”計劃是完全依靠政府,還是需要社會支持、農民合力?政府引導和社會支持如何體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還可以做什么?……
問題層層深入,我們引導學生圍繞課例問題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斷選取有效信息去追尋知識依據,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活動的對話中,激發學生深層次學習的動力和欲望。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學生是否會出現知識上的偏差或誤區,如政府職能的交叉性、政府職能的有限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義等。對于學生通過探究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的問題,我們就要加以必要的點評和引導,促進課例和認知的有效結合。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課例的探索中,明白“萬村景區化”計劃需要政府正確履行職能,但是政府職能是有限的,政府不能完全代替農民發展農村,而是需要通過政府、社會、農民三者的合力,才能真正推動“萬村景區化”計劃[2]。至此,課例的使用有效地實現了結構原則和程序原則的要求。
課例的選取要認真細致,大至體例、框架,小至選項設置、知識點的分布、問題設置的難易比例,都要認真對待。課例的設置應該全方位地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實際狀況,也需要從更加廣泛的維度展開,體現教學策略、模式對教學活動的謀劃、引領等價值,以期從更高層次上發揮課例的指導作用。但是課例的運用是否使教學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更多的時候是通過試題來檢測的。因此,試題的設置最好也能夠圍繞課例所探究的知識點進行,以便更好地體現反饋原則。
例如,在“萬村景區化”計劃的推進過程中,政府部門要舍得讓渡一些權力給這些新組織、新團體,要舍得花錢購買各類新聯合體的服務,把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_____:①社會力量的介入意味著政府職能正逐步市場化;②各類新聯合體的增加意味著其能承接所有職能;③各類新聯合體承接了政府職能轉移的作用;④各類新聯合體應成為政府創新管理的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①考查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可行方向;②考查政府在購買公共服務中應該承擔的責任;③考查社會組織在政府職能轉變中發揮的作用;④考查政府管理的創新方式和途徑。這些選項的設置無不體現課例探究的知識要點。學生錯選的每一個選項都意味著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到位,我們就可以以此即時糾正,分解拔高,通過反饋信息以防發生認識偏差。
總而言之,課例教學不是簡單的情景設置,也不是單純的一問一答,而應該是在課例中產生動力,在課例中設定程序、構建知識體系,在課例中反饋提高。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課例的指引中得到訓練,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