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華
(江蘇省常熟市常熟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對于化學課堂教學,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缺乏思考、探索的過程,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局限性,制約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所以,教師應按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發展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問題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延伸學生學習的境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問題與高中化學課堂同行[1]。
興趣是學生深入學習的最大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而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實現深入思考。所以,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自然地引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的熱情,進行有效的探索,從而實現高效率的化學課堂[2]。
例如,在教學《芳香烴》時,教師先告訴學生有含苯環且有五種同分異構體的化合物,用滴管吸取部分放入試管中,接著再放入一些氯化鐵溶液,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溶液的變化。學生會發現兩種溶液混合后,液體變成了紫色,在神奇的現象面前,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成功地激發。借助這個情境,教師向學生提出:為什么溶液的顏色會發生變化呢?學生想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種元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學生結合溶液變成了紫色,考慮到溴的存在,從而想到含苯環的化合物中有溴代物。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了學習熱情,當教師提出問題并加以引導,學生就會積極地進行思考與探索,最終獲得問題的答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出問題后,給學生留出相應的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就能使學生很好地回歸課本中的化學知識,并對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和變通,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學《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時,為了能夠引發學生對氯氣處理方法的思考,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內容提出了問題:氯氣具有怎樣的性質?氯氣能否溶于水,如果能溶于水將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問題提出之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中的內容,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學生認真地學習、思考有關氯氣的各個知識點,努力尋找答案,當談論到氯氣與水會發生怎樣的反應時,學生利用實驗進行實際的探尋。實驗讓學生確切地發現了氯氣不僅能溶于水,而且能與水發生反應。當教師讓學生回答所提問題時,學生將自己的答案、觀點與大家進行交流,最終教師對學生交流的結果給出了評價,這樣就使學生隨著問題的化解,學到了氯氣的相關知識,并針對氯氣的性質給出了恰當的處理方法。
教師為學生提出問題后,預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感受到自由的學習氛圍,有利于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入課本知識的學習、遷移、變通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有效課堂的目的。
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化學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基礎,如果教師從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入手向學生提問,那么就能在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本節課的知識重難點的突破,幫助學生成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硫、氮的氧化物》時,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粗淺的問題,課堂會表現出熱鬧的場面,可是學不到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就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1)前面所學的氯氣具有漂白性,其原理是什么呢?(2)既然二氧化硫能夠對草帽進行漂白,又是怎樣的漂白原理,二者是否相同?能否自行設計實驗,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呢?(3)如果用兩個試管準備兩份品紅溶液,并向其中分別通入氯氣和二氧化硫,結果發現兩個試管中的溶液顏色都消失了,那么導致顏色消失的本質相同嗎?要怎樣驗證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學生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要想回答問題(1),就需要學生回顧學過的氯氣能夠漂白,實際上是次氯酸的強氧化性實現的。而問題(2)的回答,需要學生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進行猜想,然后思考要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能夠對二氧化硫和氯氣的漂白原理有清晰的認識。二氧化硫在加熱的情況下會重新表現出原色,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正是因為這樣才有草帽戴久了會變黃的現象。問題(3)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在層次性問題中,使學生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質有了清晰的認識。
教師將問題向廣度和深度進行擴展,讓學生不僅回顧了前面所學的化學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實現知識體系的構建,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化學知識抽象、難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有條理的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清晰的認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鹽類的水解》時,如果教師直接提出:pH是1的氯化銨溶液為什么呈現酸性,那么在水中電離出的氫氧根又是多少呢?對于剛剛接觸水解的學生來說,沒有思考的入手點,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因此,教師采用了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首先教師提出:在氯化銨溶液中存在怎樣的電離過程呢?那么溶液中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是怎么出現的呢?接著教師又提出:把氯化銨固體加入溶液中,加入前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有怎樣的關系呢?加入固體氯化銨后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呢?這些離子之間會發生反應嗎?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在加入了固體氯化銨之后,從水中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分別是多少?與溶液的pH有什么關系?氯化銨對水的電離存在怎樣的影響呢?這些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了明確的方向,對于鹽類的水解過程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教師將問題進行拆分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有了階梯,給學生的思考帶來了條理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將問題滲入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深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拓展其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