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美國加里·D·芬斯特馬赫和喬納斯·F·索爾蒂斯合著的《教學的方法》一書中談到自由教學法,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相似之處。因而,嘗試著將其與《月下獨酌》教學實踐相結合,探索詩歌教學。
自由教學法根源于博雅教育理念,是在文化里或朝向文化的教育,注重研讀影響深遠的著作來耕種心靈,通過解放思想和繼承文明社會的全部知識遺產,去質疑,去認知,去創造。其核心主體是知識,但不把追求知識當作教學的目標,獲取知識只是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積淀下來的智慧。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自由教學法體現的是多元的教學方法。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選擇雅致有內涵的教學內容,以問題引領課堂,達到讓學生獲得素養提升的目的。
1.以導入吸引學生興趣。設計導入時,考慮到學生對李白的人生經歷較為熟悉。為此,導入設計為播放《經典詠流傳》中經過現代詮釋的《月下獨酌》,順勢讓大家談談對李白的認識,然后借助余光中對李白詩歌的評價,體會李白詩歌常借助酒表現出的豪放飄逸。欣賞《月下獨酌》,一方面,詩歌改編成歌曲,形式比較新穎,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這首歌的旋律與詩歌整體氛圍一致,有利于學生更好進入詩歌,為課堂營造良好的氣氛,為之后的教學環節——揣摩詩人情感鋪墊。
2.以核心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結合課本和相關資料,將文本解決中心定為詩歌題目中的“獨”字,設計了兩個核心問題:詩人是否成功消除孤獨,認識詩人孤獨的深層內涵。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必然要梳理詩歌情感。組織學生討論“詩人是否成功消除孤獨”,由“孤獨派”與“不獨派”展開辯論,認識到詩人是孤獨的。接著以“是什么造成了詩人孤獨”問題帶領學生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幫助學生認識孤獨。最后,組織學生討論“李白孤獨的深層內涵”,結合李白生平、李白的詩歌、創作背景,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孤獨。以核心問題架構課堂,衍生出環環相扣的問題,不斷深入認識李白的孤獨,有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3.以語言藝術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月下獨酌》的語言表達最大特點是樂景寫哀情。全詩借物友寫孤獨,表達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極盡委婉曲折之致,體悟之可以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學的含蓄美。
為此,設計了散文化地描繪畫面環節,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與交流,引導理解以樂景寫哀情的語言藝術。當然,詩歌教學中離不開朗誦,學生在對詩歌理解前后朗誦是不一樣的,朗誦教學分三步:初讀感悟、邊賞邊讀、深讀體悟。當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在朗誦的過程中既能加深理解體悟,更能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此外,學習古典詩歌,教師語言也應該詩意化,熏陶學生,鼓勵挖掘語言之美。
自由教學法體現的是多元的教學方法,但是無論以怎樣靈活多變的方式展開教學,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不可以被忽視或變異。也就是,語文課堂教學都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根本目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自由教學法指導下的詩歌教學《月下獨酌》實踐,要堅守住詩歌教學中的朗誦教學,要引導學生更好理解體悟人類共有的孤獨情感,更要以生為本。
詩歌富有節奏,決定了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誦。一邊朗讀一邊理解,相互促進,能夠指導學生將理解出來的內容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就要求教師懂朗讀。《月下獨酌》教學過程中,將朗讀簡單化,變成學生讀讀,聽聽朗誦,沒有深入指導。在朗誦練習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朗誦節奏的緩急、聲音的高低、情緒的揚抑進行指導。如在朗誦體現“獨”的詩句要舒緩低沉,體現“不獨”的詩句要語速稍快,聲音高揚,特別是后六句仄聲韻,要情緒激昂。有教師指導,也要有學生展示、評價,這些交給學生,可以使學生在相互展示與評價中進步。朗讀教學要貫穿課堂,如果能形成模式,“讀--為什么這樣讀(講解詩歌)--再讀體會--講解提升--再讀驗證”,讓整個課堂充滿各種形式的讀,本節課詩歌教學的特色會更加清晰。
自由教學法注重讓學生更好理解人類積淀下來的智慧,這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強調“文化傳承與理解”不謀而合。在《月下獨酌》這篇詩歌中的孤獨情感是人類共有的,但李白的出眾之處在于把人生的大孤獨上升為以天地為友的大歡樂的無盡的寂寞和凄涼,一掃常人形單影只而生的獨自哀怨之情。教學過程中,簡談對此的認識,引導學生直面人生孤獨,在孤獨中保持人格的高貴,此次教學的目標達成度會更高。
教師可以選擇語文教學的道路和方式,所以是自由的;語文教學自有其堅守的,所以又是不自由的。自由教學法指導下的詩歌教學,走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