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東
(江蘇省如東縣豐利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是決定我國高素質人才思想品德的課程。初中是學生思想發育較為成熟的階段,但是思想基礎較為薄弱,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年齡、心智和知識基礎等因素的影響,初中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產生的問題也比較多。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們的思想進行引導,讓學生能通過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具備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形成正確的三觀。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在一些地區還依舊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常用的還是對課本內容照本宣科式教學,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基本無法從思想政治課程中獲得對自己發展有益的東西,思想政治課程逐漸流于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心智還不夠健全,有趣的課程更能獲得他們的青睞。但是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時,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教師不重視思想政治課程,會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久而久之便不愿學習。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初中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有很多,并且和小學知識相比難度跨度較大,學生在學習眾多課程知識時,容易感到力不從心,如果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是不愿意去學習的。最后,思想政治課程最主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學生要將這些知識進行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對學生產生有利的影響,影響其一言一行。但是在現在的教學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很小,不容易真正引起學生思想的轉變,這點值得我們反思。
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文化涌入我國,對我國年輕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韓流”“日漫”等,嚴重影響了一些學生對我國文化和政治的關注度。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且生活環境比較單一,和社會接觸得比較少,在心智發育上還不夠成熟,并且很多時候學生無法分辨信息的好壞,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因此,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能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三觀是影響社會能否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初中階段,學生的三觀開始形成,在這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通過思政知識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思政案例對學生的三觀形成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的基礎,而思想政治就是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課程,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1]。
在過去,應試教育確實為國家提供了非常多的理論型人才,但是隨著社會和國家的不斷發展,對綜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學校必須為國家發展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綜合型人才不僅對人才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思維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對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國家的發展以及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也應該重視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2]。
從學校方面來說,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性,在課程安排上一定要符合教學規定,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足夠的課時支撐。教師,是一門課程能高效進行的重要支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需要配備專業的教師。
很多時候,學生對一門課程不感興趣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導致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創新教學方式。過去教師們的教學觀念比較保守,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傳統,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照本宣科,按照課本內容進行口述。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會引起學生反感。再者,思想政治課程不計入考試成績,如果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效果是非常難以把握的。所以,教師必須利用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將課程內容通過微視頻或者是圖片的方式進行呈現,動態的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教師應根據課本主要內容,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進行講解,拉近思想政治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影響學生思維方式和三觀的學科,通過以學生身邊的人或事為例子,教學會更有效果。最后,教師還可以選取一些有趣的案例,設置合理的情景,讓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體會思想政治知識,更好地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3]。
很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理論教學應是課程的主要內容。但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三觀形成正確的引導,進而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所以,實踐對思想政治教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說,教師們可多安排一些課外實踐課程,帶學生們參觀一些本地的抗戰博物館和名人故居,在這些地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更有效果。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初中思想政治課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應結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現存問題,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使其成長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