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田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把高等學校輔導員的職業定義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教思政[2014]2號文件《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指出高校輔導員是履行高等學校學生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要經過系統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诖?,本文將探討研究型輔導員的內涵、特征及其培養路徑,以期為研究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2002年,楊世傳在《論高校研究型政治輔導員的養成》一文中首現研究型輔導員一詞,指出研究型輔導員是“致力于弘揚政治輔導員的主體精神,倡導以主人翁的態度創建自己的精神家園,以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來樹立政治輔導員的職業權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尊重差異性,尊重多樣性,尊重創造性,與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關系。努力建立政治輔導員的職業權威,在平等民主的關系上確立自己引導者的角色。”[1]并且指出研究型政治輔導員使自身的職業勞動不再局限于服務、培養學生,而是同時被認為是一種研究與探索的活動。本文認同“研究型輔導員是指能在日常學生思想工作中通過置疑設問,發現主要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形成客觀規律,能將相關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方法運用并指導實踐、改善和提升教育管理能力的專業輔導員,他們從思維方法和工作理念上講是具有問題意識?!盵2]
1.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提出問題是輔導員反思和開展研究工作的起點,由于輔導員實際工作及其研究工作的特殊性,輔導員提出的問題兼具現實問題和學術意識兩個層面。從現實問題層面來看,主要涉及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現象,以及如何采取切實的手段、舉措等。而從學術問題層面來看,主要涉及輔導員的研究視角,所采用的學科背景及如何選用合適的學術術語去進行描繪等等。輔導員的研究課題一般來源于工作實踐,作為一名研究型輔導員需要具備敏銳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來源于常規工作的深入思考,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尋求新的教育方法,并及時在工作中進行驗證。同時反思的過程也是課題研究深入的過程。
2.立足于輔導員工作實踐。輔導員的研究來源于實踐活動,與日常的實踐活動分不開。無論是研究對象的選取、案例的分析、調查的抽樣等等,都與輔導員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輔導員的研究活動是存在于具體的實踐過程和教育管理過程之中。輔導員研究的目的具有強烈的實踐導向性——更好的解決好大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輔導員的研究是一種源于經驗但又高于經驗的現實工作,研究型輔導員的本質決定了其首先是一個學生工作者,進而才是一位研究工作者。
3.濃厚的創新意識。輔導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直接關系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輔導員的研究工作要創新就應當用科學的方法促進解決或更好地解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只有促進解決或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創新。從研究過程看,首先,要發現既存的現實問題;其次,要設計方案予以解決在此過程中,從問題的提出,到方案的設計,再到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輔導員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旺盛的創新激情、活躍的創新思維。只有具有濃厚的創新意識,輔導員才能善于、敢于提出理論假設,進而證偽或驗證,并提出創新性的解決之道。
4.持續的學習精神。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研究型輔導員還具有終身學習的時代特征。輔導員的對象是具有時代氣息的青年大學生,無論是知識的迅速增長,還是代與代之間的“代溝”,都迫切要求輔導員能根據社會和工作的需求,確定持續學習的目標,具有研究工作對象的時代特點的意識。科學家錢偉長說過:“教師沒有科研底蘊,就是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因此,輔導員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建立相關學科的知識構架,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另外,輔導員只有在具有持續的學習意識,才能認知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思潮、新現象、新問題,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思想觀念,開展研究論證,及時教育和引導,明辨是非曲直,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符合時代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開展輔導員工作。
持續的學習能幫助輔導員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能滿足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能使我們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能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生活品質。
1.輔導員沙龍對研究型輔導員成長的意義。有學者提出研究型輔導員的成長可以通過完善制度提供體制保障,科學的個人規劃,搭建交流平臺,構建研究型團隊促進輔導員互相借鑒研究等道路。筆者認為輔導員沙龍作為推動輔導員探討工作、交流經驗、共享成果、提升工作能力的平臺,是高校改進大學生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創新性嘗試。加強輔導員之間的交流,對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而輔導員沙龍為輔導員工作的“實踐性”和“反思性”提供探討、理論升華的可能。
2.精心設計輔導員沙龍的主題。每次輔導員沙龍活動,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沙龍活動的主題,并做到所有成員有所思考有所準備,共同探討。如根據實際工作情況設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專題,共青團建設探索專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專題,就業指導專題,安全教育專題,人際交往指導專題以及輔導員自我提高的途徑與辦法專題、科研意識培養與科研能力的提高專題、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專題等等。有針對性地設計主題并提前發布活動主題,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創造性地指導輔導員開展工作,從而培養輔導員的組織協調和團結協作能力,提升輔導員的執行力,也可以使輔導員能更好地結合主題思考自身的工作,在沙龍活動中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經驗,從而更好地利用沙龍這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3.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輔導員沙龍活動。輔導員沙龍為輔導員構筑了一個開放的,學術性的交流平臺,使輔導員能夠通過沙龍拓寬視野,開闊思路,激發靈感,又能在同行之間交流經驗,探索問題,共享成功,有效的增強了輔導員的自主研究意識,促進輔導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在具體的運用和搭建這個平臺時可以采用多種為輔導員所樂于接受的多種形式靈活的為輔導員所用。
首先可以舉辦座談會、茶話會、經驗交流會、模擬工作場景,案例分析等。這種形式適合于輔導員進行經驗交流,分享體會。其次是組織輔導員開展素質拓展訓練。素質拓展訓練主要用于培養輔導員團結協作的精神、冷靜睿智的工作思路、認真執著的工作熱情、堅持不懈的工作斗志。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體活動可以緩解輔導員工作壓力,增進輔導員彼此之間的了解,增強身體素質,加強輔導員凝聚力。
4.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確保輔導員沙龍健康發展。在輔導員沙龍的建立和運行過程中,要注重加強領導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建設。一是健全領導機制。學校黨、團委和學工部等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謀劃輔導員沙龍的組織工作,明確輔導員沙龍的歸屬,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輔導員沙龍建設的指導,保證輔導員沙龍能夠扎實開展活動。二是強化保障機制。學校在組織輔導員沙龍活動的過程中,要對輔導員沙龍開展活動所需的經費、場地和設備予以大力支持,為輔導員沙龍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成立專門的基金,輔導員撰寫的對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指導意義的論文,也應當像其他學科的科研論文、科研成果一樣得到尊重、肯定和獎勵。三是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學校要通過制定輔導員沙龍活動管理辦法、實施意見和獎勵制度等保障沙龍活動的順利開展的同時具有激勵作用。通過評優表彰、政策傾斜等方式為在沙龍活動中表現優秀的輔導員提供外出學習、職稱晉升等方面的支持。輔導員沙龍作為加強促進輔導員專業化的有效載體,在搭建輔導員相互溝通交流平臺,促進輔導員自身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高校應當把輔導員沙龍活動作為一個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來認真引導和組織,努力將輔導員沙龍打造成為輔導員提高專業水平和開展研究工作的活力空間。
上海交通大學對輔導員提出了“上得課堂、下得基層、出得思想、入得研究”的要求。很多高校陸續出臺文件支持輔導員的高水平業務研究和高規格業務培訓。在很多高校都在運行,并且逐步制度化。與此同時,貴州職業技術學院也在不斷探索,如何為輔導員的成長建立制度化的載體和道路,為所有輔導員服務。于是輔導員沙龍制度化,應運而生。每月一次的輔導員沙龍旨在加強輔導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形成輔導員隊伍研究工作、交流經驗、共享成果的互學互動互助氛圍。這種課題研討活動使輔導員們掌握了很多有利于開展學生工作的方法理論,而且對輔導員工作產生了持久熱情。[3]該活動能通過專題研討、主題發言、交流討論、學習走訪等多種貼近工作實際的形式啟迪思維,共享經驗,從而增強輔導員的工作責任意識、自主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促進研究工作的開展。
注 釋
[1]楊世傳,周鈺:論高校研究型政治輔導員的養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05).p85.
[2]倪金花:《論我國高校研究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D]復旦大學.2008.p6
[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編,大學生發展與學生事務專業化,湖北長江出版團,200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