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厚 苗 晶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
所謂習慣,就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成的那種自自然然表現出來的學習上的習性。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它便會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續下來,猶如物理學中的慣性力量。因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其重要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同時面對的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所以學生要學習好,除了我們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外,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并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第二,自學預習的習慣。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第三,專心上課的習慣。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并在這過程中,盡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第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于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征。
“科技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所以社會環境對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個道理在我們中國古人眼中就已經很明確了。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墨子的觀點也出奇的相似:“染與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不變。”還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都深刻地印證了個體在不同環境的影響下,他們的發展是可變的。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城市讀書,能在重點校學習,因為他們深知城市和農村在教育質量上差別很大,孩子的智商大同小異,不起絕對作用,而他們所處的社會教育環境卻不容忽視,城里的孩子扎根于較好的教育環境,教育條件優于農村縣城,教育資源配置集中,可咨詢的師資力量豐富,社會教育渠道層出不窮,他們擁有大型的科技館、圖書館,擁有海量的教育資源信息。而農村學生想要獲得這些是很難的。所以,和農村學生相比,成長在城里的學生更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過硬的素質能力。可見,積極的社會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為人師,行為師范”,這是很多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因為教師的身體力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好習慣的養成。教師課前對學生的提問,幫助他形成溫故知新的習慣;教師課上的小結梳理,也會督促學生們總結歸納,形成高中生識記知識重要的方法和習慣。在比如說,想要學生寫出流暢自然、文采斐然的作文,教師就要經常讀書,并且寫下水文,和學生互評共進。身先士卒的精神在培養高中生養成好習慣上是少不了的。
首次慢動-逐漸加速-系統計劃-控制時空-形成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受益終生,而培養一個人的習慣需要循序漸進。一個學生,倘若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說到哪做到哪,已然令人欽佩。而一個習慣的養成,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從時間上計算,至少要堅持半個月,才能逐漸形成自然。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就要制定計劃,堅定不移。計劃每天背一首古詩詞,就要每天拿出十分鐘去記;計劃每天讀五頁書,就要堅持以書為友,做好讀書筆記;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題大意,就在平時練習時多加審題,養成檢查的習慣;制訂了階段性的復習計劃,就就保質保量地認真完成;給自己定下了下次考試的前進名次,就要鼓足干勁,找到正確的方法,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
通常成功的人,都有很強大的自制力,需要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明知道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會影響聽課效果,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但一看到身邊有同學這樣做時,就把持不住了。在家中,學生也很容易在父母的影響下,過度觀看電視。而作為孩子本身,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堅持早起早睡,讓自己的學習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不虛度,不空耗。給自己多一點空間,盡量遠離娛樂場所,學校的圖書館、自習室能帶給他們更好的學習氛圍。
制定計劃簡單,而實際執行起來,容易出現許多拖拉敷衍的現象。家長、教師、學生本人應該一起做學習計劃的監督者,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所偏離,一定要及時作出調整。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朋友圈里每天為孩子成長堅持打卡的行為,無論是讀書、刷牙、練舞蹈,還是健身,都是一個守護孩子、穩固習慣的好現象。久而久之,好習慣自然就養成了。當習慣變成了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慢慢你會發現,你也逐漸成為一個嚴于律己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做生活的掌舵者。
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對人對己都很重要。它是一種能量的積蓄、人生進步的階梯。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必將擁有更大的潛在能量,更好的學習能力,更廣闊的進步空間,更燦爛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