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騰希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將學生的思維通過圖像和文字內容連接起來,學生可以通過一個點進行思維擴散,將各個主題間的隸屬關系以層級圖的形式展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比較重視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完成,對整體教學目標關注不夠,因此知識呈現碎片化的狀態,學生因此缺乏歷史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深化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思維導圖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思維導圖是一種記錄方法,也叫心智導圖,可以簡單有效地表達發散性思維。這種革命性思維工具可以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形象化地表達思維,將有關聯性的知識進行連接[1]。思維導圖可以幫助人們形成知識結構、邏輯結構,從而理清頭緒,高效掌握知識。將思維導圖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具有明顯的特征和優勢,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思維導圖會呈現出層次分明的主題結構,最重要的主題會分布在思維導圖的中心,學習重點一目了然;其次,思維導圖的層次感比較強,可以隨著知識的延展不斷豐富主干,生長出各個小分支,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最后,各個分支之間的關鍵詞和圖形連接呈現不同的親疏關系,有利于學生回顧復習,理清思路。
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可以有效把控課堂進展情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幫助學生適應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案。利用思維導圖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組織框架和思維框架,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可見,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主次性將教學思路順利展開。而且在課程結束回顧時,教師也可以參照思維導圖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回顧總結。
例如,講解《辛亥革命》這節課時,可以將“辛亥革命”布置在思維導圖的最中心,然后圍繞這個主題詞以輻射的方式增加枝干內容。教師首先羅列主要的歷史學習問題,并將內容進行劃分,圍繞主要知識點進行補充。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準備PPT和圖片、視頻資料,有效補充思維導圖,豐富教學內容,擴充課堂教學容量。根據思維導圖不僅能把握和控制教學節奏,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實踐中可以采用板塊鏈接的方式完整地認識歷史事件。
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基礎內容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歷史教學的具體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發展歷史思維能力[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能力要求融會貫通到課堂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清晰地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和目標,這樣學生在接觸新知識時不至于暈頭轉向。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就能與教師的教學節奏保持一致,循序漸進地探尋歷史知識。
比如,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為題,然后以章節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實施建議”為副標題展開思維導圖的引導教學。在這個教學章節中,“課程目標”的思維導圖,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的技巧、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而在“內容標準”的思維導圖中,可以將學習內容歸納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學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基礎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點。最后,“實施建議”的思維導圖可以歸納劃分為“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開發”等幾個方面,這樣基礎課程內容目標在教學規劃中就得到有效分解。學生也可以清晰地明白學習的過程及重點,更快地融入教學活動中。
在繪制歷史思維導圖之前,學生必須清楚明白并深刻領會概念的內涵,然后才能根據概念特征將它們建立聯系,并進行推理判斷和邏輯分析,最后做出歸納總結。學生在頭腦中有了知識結構的大體脈絡后,借助圖形和符號勾勒出知識形狀,增進記憶和理解,從而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例如,分析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時,學生的第一反應便是聯想到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等。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在學生掌握這些概念后,圍繞概念進行拓展和聯想,讓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及產生的重要影響等。
繪制思維導圖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學生要繪制一個邏輯清晰的思維導圖,就要對知識認真分析,并進行類比、推理、匯總,在這個過程中,深入了解知識的本質。這種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不僅發散了思維,而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例如,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后,教師讓學生繪制“秦漢”的思維導圖。學生在此基礎上聯想、類比,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對歷史知識匯總、歸類。例如說起“秦國”,學生首先就會想到它的統一和專制。在深入了解秦國的統一時,學生又會聯想到它統一的條件、過程、意義以及面積等。再深入挖掘統一的條件,學生就要從社會基礎、民心所向、國家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思維不斷發散,最終探究的結果便是將有關“秦漢”的知識脈絡都編織進思維導圖中。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他們切身體會到知識之間緊密的聯系,并在合作探究思考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堂上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并展開分層教學。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就可以充分反映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仔細觀看學生的作品就能大致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從而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幫助所有學生獲得一定的進步。比如,學習了《美蘇爭霸》這一課,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將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繪制在思維導圖中。很多學生分析時間、原因、事件時都比較詳細,能清晰地展現,但是對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征,學生的思維導圖就五花八門,從中可以分析出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不是很透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區。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把書“讀薄”,更清晰地認識知識的本質特征和相互關系,有利于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學生在解題時才能運籌帷幄、胸有成竹。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發揮了課堂主體作用,通過動手、動腦探索實踐,培養了主動思考和認真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重視研究和使用思維導圖,以此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