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勇
(江蘇省海安縣曲塘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600)
核心素養是新時期人們立足于社會的重要資本,是一個人在以后發展中必須具備的能力與品格,會對人的自我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而初中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未來的接班人,只有確保其具有較高的核心素養,才能為社會發展與祖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這就需要初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大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力度,以推動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快速提高。
科學倫理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承擔的基本責任,不應因謀一己私利而做出損害他人及環境的行為。這也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對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化學基礎知識,而且還應對學生實施科學倫理教育,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應用化學知識的思想與觀念,培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防他們做出傷害別人及自然的行為。
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酸和堿》中與“硫酸”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將一名清華高才生把硫酸潑向狗熊的事件講給學生聽。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狗熊皮膚是非常厚的,那硫酸能對其有嚴重腐蝕,說明了什么?學生很容易就會回答出“說明硫酸具有很高的腐蝕性”。借助這一教學案例,就可將硫酸性質這一抽象的知識點變得非常具體。教師還可趁機對學生開展科學倫理教育,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將化學知識當成服務社會的有效工具。只有借助科學倫理教育,才能讓學生明白化學知識的正確應用方式,才能將服務社會當成應用化學知識的方向。
思維能力是衡量一個人處理問題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與指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1]。而各個學科的思維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對化學課程來講,其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符號世界、微觀、宏觀等方面看待問題。化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分析化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化學事件等能力的高低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從符號、微觀及宏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逐漸提高自身應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HCl”與“NH3”的化學反應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了解與分析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特點,還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符號世界的具體特征。各種化學物質的化學性質都具有特殊性,甚至同類化學物質的性質也具有一定差異。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就需要在化學反應、化學物質等知識教學中,恰當指導學生發展化學思維,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拓展自己的化學思路。再比如,在學習一種新物質的時候,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從結構、組成、類別等方面做系統分析。這也是了解物質的一種思維路線。另外,針對那些不易被關注的物質特點,化學教師應指導學生從特殊的視角對其進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并對各種物質都有全面的認識。
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微觀、抽象、復雜等特點,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難以讓學生全面而透徹地掌握[2]。針對這一情況,初中化學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情況,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所學進行推理分析,以便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化學問題趣味性的吸引下,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學生探究化學問題奧秘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合作能力及化學推理能力的培養,從備課階段就應結合教材內容及生活實際的關系,盡可能營造出關聯到教材知識的、學生普遍較為熟悉的問題情境。
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鈣”元素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為學生提出如下問題:“老年人為什么極易患骨質疏松癥”;在學習到與“碘”“鋅”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設計如下問題:有些人患上侏儒癥及甲狀腺疾病的原因是什么?使得學生可應用教材內容解釋以上問題,嘗試從物質的結構與組成等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同時,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獨立推理及思考的時間,接著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分析、推理出更多的化學新知識。教學實踐表明,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鈣”“碘”“鋅”的結構與成分等內容,明白人之所以患上各種疾病的致病原因。學生在思考問題中形成的推理及自主思考能力是科學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因素,在學生的未來生活與工作中不可或缺。
化學知識普遍具有微觀特點,教材中涵蓋數量眾多的化學反應,并且各種化學物質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具有較高的相似性,這就不利于學生的深度理解及明細掌握,甚至還會出現混淆的情況。因此,化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化學實驗的價值與作用,明確所有化學概念、定理、性質、公式等,都是在大量的化學實驗中歸納與總結出來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主動用實驗探究法組織教學活動,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到實驗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使得他們都能在親自參與實驗的過程中,利用多種感官了解與認知化學實驗的過程、現象及結果,能對各種化學物質的概念、性質等有更為透徹的掌握,逐漸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可讓學生更加形象地學習化學知識,而且還能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牢固記憶。
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九年級上冊《氧氣》時,很多學生對這種關乎我們生命,卻看不到、摸不著的氣體十分好奇,而僅僅憑借教師的語言描述是難以清晰掌握該氣體的基本性質的。在這種情況下,化學教師就可運用實驗探究法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親自參與到“O2”與“P”的化學反應實驗中,使得學生在觀看直觀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更加清晰地掌握“O2”的屬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教材內容。學生在親自參與實驗的過程中,還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獨立思考及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
總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生應該具備的一種重要的、基礎的素質,其關系到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應用化學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教授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問題,積極通過科學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微觀探析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本質的理解。另外,還應培養學生運用所學進行推理分析,解決生活問題,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