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茂
(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中學,江蘇江陰 214406)
依托于“學做導”教學模式,能夠改善傳統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弊端,讓學生的自我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讓學生真正感受英語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成長。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關注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效果的強化,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發揮學生“先學”的主動性,才能夠讓學習質量得到提升。
在進行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his is me! 的教學過程中,我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特意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前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向其他人進行“自我介紹”。學生或者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或者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進行,其形式不受限制。對于介紹的過程則通過電子設備記錄的方式留存下來,與他人進行分享。學生為了更好地進行自我介紹,往往會通過教材內容查詢、模仿的方式來進行。而我也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信息、資源搜集整理的方式來拓展。這樣學生學習和模仿的領域就變得更加廣闊。有的學生說道:“My name is Chen Fei. I am the first grad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有的學生說道:“I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之后,我還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我介紹,并讓其他學生作為小聽眾,一起對同學予以鼓勵。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其主體地位也更加突出。
學習的方式很多,教師單純地教學只是最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之一。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起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預習成為學生知識學習的首要鋪墊,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
英語作為重要的語言學科,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并不完全在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更需要將語言的實踐和應用融入其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演練機會,讓學生感受英語的重要性,通過鍛煉、練習的方式對英語語言予以充分應用[1]。因此,教師在學生知識掌握的基礎上,還需要創造相應的氛圍和空間讓學生進行練習,達到更好的語言應用效果。
在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學過程中,我便通過情景創建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和練習。在課堂教學上,我讓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排練一場“電視節目”,其內容必須與自然災害相關。這其中既有教師的深入指導,也有教師的參與客串。整個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有的學生扮演電視節目主持人,其他小組成員會依照“劇本”既定的內容進行自然災害過程的表演,其中還有“現場記者”的采訪。“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lood?”“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aware that those disasters have much to do with what we have done to the earth.”等語言內容也都被學生靈活應用。有的小組則以電視劇的表演方式展開,展現了不同人在自然災害中的表現,驚恐、淡定、震驚、驚慌等情緒讓人觸目驚心……濃郁的情景環境讓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更強,也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情景演練讓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以提高,也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奠定基礎。情景環境的構建為學生的語言演練提供了平臺,也讓課堂教學質量悄然提升,讓學生能夠以更好的姿態融入課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規范,也只有教師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才能夠在英語知識領域得以更好地發揮。因此,教師一方面需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和知識體系的擴展,另一方面還需要注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步伐更好地成長。
在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課本知識的預習,其中如:Summer Palace, Palace Museum, Mount Fuji, the Statue of Liberty, the Eiffel Tower, Phra Pathom Chedi等都是學生在預習階段所需要掌握的。同時,我要求學生將朗讀的課文及單詞的視頻傳到微信群,在觀看學生視頻的過程中記錄下學生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課堂上,我會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在教學內容上有所側重,對于很多教學具有難度的內容也會截取正確規范的視頻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最后,我還會給學生布置很多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比如,通過做手工的方式對句子進行拼接,讓學生學習句型、語法等內容。如,“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There are twenty restaurants in town. Which is your favourite?”等內容都在學生手下逐漸成形,不僅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而且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英語領域所具有的潛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具有推動作用。
教師的指導如同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明燈,其帶給學生的作用是其他學習形式所不具備的。尤其在當前科學技術尤為發達的時代,教師更加要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和融入,給予學生無時無刻的輔助和幫助,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得到教師的關注和指導。
課堂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的語言應用創造條件,更加讓學生的英語知識融入生活,為學生的英語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轉化構建橋梁[2]。教師需要注重多樣化活動開展的重要性,讓活動豐富學生生活,讓活動引領學生英語學習領域的深化。在向課堂要質量的今天,設計課堂活動,增加語言實踐量,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得力措施。
在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Colours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顏色的內涵得以深刻了解,我便開展了一個趣味主題活動——“走進大自然,體味色彩意”。我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不一樣的色彩,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色彩所代表的深刻內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將色彩的內涵表達出來。這項活動讓學生不再只是埋頭苦學,而是將“書本英語”轉化成為“生活英語”,從而達到更好的應用效果。有的學生在觀看了自然景色之后進行了繪畫,用綠色傳遞環保意識:“The sky is blue. The breathing is clear.”有的學生則在活動過程中拍攝了照片,并將照片制作成為賀卡,同時加入彩虹顏色來表達自己的心意:“The color has other meaning.”色彩的內涵得以充分彰顯。此外,我還鼓勵學生將英語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的“漢語生活”與“英語生活”相伴而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逐漸形成中英良好互換的應用效應。
“學做導”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模式,更加需要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深意,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內涵,通過良好的引導學習、實踐開展、應用指導等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之中,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長,打造高質量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