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靖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官田學校,廣東深圳 518018)
眾所周知,目前中央一套的熱播節目《經典詠流傳》和《中國詩詞大會》,吸引了不計其數的觀眾,在整個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保護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昆曲在我國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百戲之師、百戲之祖,是京劇的母劇之一。它的唱腔一唱三嘆、細膩軟糯、婉轉清麗;唱詞華麗優美,娓娓動人。
昆曲唱腔的最大特點就是特別慢,為了表達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一個字有很多個音。對我們現在大多數人來說,昆曲可能比較陌生,但有人很生動地將其比喻成深井里的水,你看不到它的浪花,但它有著蓬勃的生命力,總能汩汩地涌出,正所謂深水靜流。只有慢,我們才能體驗到細節的優美。昆曲之所以成為我國傳統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因為它歷經了數百年的積淀,經受了歲月的考驗與洗禮。同樣,在教育領域,也要講究“快”與“慢”。接下來,本文將對教育及管理領域里的“快”“慢”藝術進行闡述。
1.教育的本質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決定了教育的“慢”
任何事物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和發展規律。所謂規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性的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想要獲得改造效果,改造的活動就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我們在談論教育教學效果之前,應該弄清楚教育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只有教育教學活動符合教育發展規律,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教育規律同其他規律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本質性聯系,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例如,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從根本上說,要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它的教育發展程度成正比,這就是規律。又如,教育為人類社會所共有,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不同的社會里有不同的性質,這主要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即受經濟政治制度決定的,這也是規律。再如兒童的年齡特征是進行教育和教學的依據,而教育又能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這也是教育規律。
2.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決定了教育的“慢”
個體的身心發展是指個體的身心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有規律的、連續變化的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和互補性這五種。順序性,主要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按一定順序進行的,一般都是從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整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跳躍的。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能力,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教學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陵節而施。階段性,即個體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前一個階段為后一個階段打下基礎,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征,面臨不同的矛盾。故而教學過程中切忌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靈活且創造性地運用經驗解決問題。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均衡、不勻速;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發展時期不平衡、不同步。所以,我們對學生要適時而教,要抓住發展關鍵期。個別差異性,是指每個人的身心發展水平、心理表現方式都存在著差異,有群體間的差異和性別間的差異。因此,教學中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互補性,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存在互補現象,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教育就是一門“慢”的藝術,具有公益性、長期性、系統性及效果滯后性等特點,我們很難即時看到教育的成果和效用[1]。也就是說,我們的努力付出,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在戰略認識上奉行“慢”的哲學,必須有靜待花開、牽著蝸牛散步的耐心。
教育自身的規律決定了教育是一種充滿缺憾的“慢”藝術,但在具體教學措施方面卻又有著“快”的要求。個體發展的階段不平衡性,就要求教育者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各種教育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影響,使之社會化的過程,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潛移默化。因此,我們應該關注細節,對學生進行無時無刻地教育影響,從此時此刻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成就是激勵人們繼續努力的最好動力,采取一些短、平、快的措施取得短期效果,是激勵我們向著長遠目標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為此,在教學中采取“小步子、快節奏”的方式,能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體驗到進步的喜悅,有利于及時激勵學生,強化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另外,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教育評價也不允許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一直慢得看不到任何成績,我們更不能把放任不管、無所作為當作靜待花開!
教學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實踐過程,任何先進的理念,只有付諸實踐,才能實現其價值和意義,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念的發展,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與改進,有了好的想法,就該立刻去實施、去嘗試,一旦成功了,便可逐漸完善,形成相對穩定的模式,進行傳承與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得“快”,正所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教育是有契機的。
管理層擁有決策權,這個“權”,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權力,而是“權衡”。它意味著管理者在做出決策之前,必須權衡各方利益及各種訴求,權衡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平衡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在權衡多種方案的利弊之后,選擇最優化的方案[2]。管理者在決策的時候必須理性客觀、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將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都考慮進去;任何決定,都必須建立在廣泛且深入的調研基礎上,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或一時興起。因此,管理者在決策的時候要奉行“慢”的哲學,要謹慎,切忌光有熱情的盲目沖動。
高效的管理來自高效的執行力,決策好了,就得立刻采取具體措施去執行,否則,再好的決策,也只能是個美好的想法而已。有些精于世故的人,可能會怕出錯,總是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那個人,其實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修正錯誤當中得到發展的。犯錯改錯者永遠比無功無過的無為者更值得稱道!
“快”與“慢”是一對反義詞,但它們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對立雙方,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我們若能合理地將它們糅合在一起,定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效果。因為兼容并蓄、和諧共存才是生命及藝術最美的姿態,道家的黑白太極圖,詮釋的就是這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