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芝
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認知和社會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發(fā)展以及學業(yè)成績的高低,專注的注意力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必要前提,是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持續(xù)的時間也較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習的效率。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注意的規(guī)律和學科的特性,采取各種方法幫助學生有效集中注意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新課導入的形式新穎有趣,具有啟發(fā)性,就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把學生引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中去。實踐證明,猜謎引入法、游戲引入法、故事引入法、音樂引入法、圖片引入法、直觀引入法等都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教學《金色的魚鉤》,筆者板書題目時,有意把“金色”二字寫得特別大,并在下面打了著重號。面對學生露出的驚異神態(tài),筆者提出問題:“魚鉤是什么做的?為什么是金色的?”布置學生讀課文,想想文中的“金色”和我們平時講的“金色”有什么不同?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注意力就集中起來了。
(1)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追求的趨向,多方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有學習動力,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筆者曾做過一次關于注意力集中狀況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喜歡情景教學和小組合作操練學習的課堂教學形式。為此,在講讀《鳥的天堂》中動態(tài)描寫的時候,筆者采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用音樂渲染,讓學生進入百鳥爭鳴的情境,接著和學生戴上自做的“鳥冠”進行配樂朗讀。此時,師生仿佛置身于鳥的天堂,自己仿佛也成了鳥的一員盡快飛翔、高歌。從學生陶醉的表情里,筆者看到了情景教學的成功帶給學生的愉悅。
(2)語言準確、生動。
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醞釀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若能正確運用新鮮、脫俗、生動的語言,必能收到“引趣導情的效果”。而講課的語言能做到抑揚頓挫,起落有致,則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條件。
(3)教學板書規(guī)范化、審美化。
雖然每一篇課文的板書都有它的特別之處,但是,能夠做到形象、美觀、精巧,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知識一目了然,能夠緩解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時的疲勞,則是它該有的共同要求。
兒童的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7-10歲的兒童發(fā)展連續(xù)注意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兒童連續(xù)注意時間約為25分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緊扣小學生連續(xù)注意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把重、難點集中在一起講解,利用連續(xù)注意的這一黃金時間讓學生入境樂學。
通過預習,思考并發(fā)現(xiàn)問題,再把問題帶進課堂。教師在課堂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結合課文內容,從方法上給予引導,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正確的、遠大的和堅定的學習目的。墨子說:“志不堅則智不達。”遠大的目標產(chǎn)生偉大的毅力,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就會有學習上的自覺性,就能主動排除干擾和分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該注意的事物上[1]。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生活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還可以通過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教會學生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注意習慣,鍛煉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們的注意力能夠持久集中在語文內容的學習上。
根據(jù)鄭惠生的調查結果,讀書做筆記是小學生學習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2]。然而,認真做好讀書筆記卻是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注意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不僅可以防止學生注意力分散,還能幫助學生篩選出重、難點知識,更為課后復習或期末測試提供原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做圖文并茂的筆記,如根據(jù)書中的某一人物或某一場景,自由發(fā)揮想象配圖,簡筆畫、漫畫都行。只要學生養(yǎng)成勤做筆記的習慣,對知識的記憶就會更牢固,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就必然會增強,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話語,盡量從正面引導。”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集中注意的有效手段。
教學上,教師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方法,能使學生如沐春風,讓課堂充滿生機和快樂。這不僅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也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得到啟發(fā),感受到師愛與智慧的陽光,在課堂上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自然也就沒有了土壤。
由于一個人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持久不僅取決于個人的興趣和意志力的大小,而且還在于注意對象的特性,即是說,還在于注意對象的深度和廣度,所以,語文學科培養(yǎng)學生學習注意力不能只依靠篇幅短小的課文,還必須在課外閱讀教學方面下功夫[3]。
課外讀物具有篇幅長、容量大的特點,尤其文學名著,更是經(jīng)過歷代讀者反復篩選和嚴格檢驗的藝海明珠[4]。如果能通過引導和指導而讓學生喜歡上它,則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從而使其注意力具有深度和廣度。下面以古典名著《西游記》為例,談一下筆者在這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猴王出世》這篇課文選自《西游記》,在課堂講解中,讓學生先聽朗讀,然后提出問題,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到名著面前,使他們對作品有一種向往和期待,讀起來就有親切感。
此外,筆者還開展了“讀名著談感想”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讀吳承恩的《西游記》當中感觸最深的那一部分。這樣,學生難以用心閱讀的名著,很快就讀完了,而且學生都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對內容也有深入的了解,比賽時就更為用心,更為出色。
要提高學生閱讀的熱情,首先要讓學生感到閱讀是一種尋找美和欣賞美的旅程。導讀《西游記》時,筆者播放了名人的點評,還選取央視電視連續(xù)劇的《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斷讓學生觀看,通過視、聽,學生逐漸進入情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悟里面所蘊涵的思想。觀賞后,同學之間交流自己對人物和情節(jié)的看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文學名著的興趣和關注度。
校內圖書館,是孩子們“遨游知識海洋的好地方”[5]。不僅這樣,它對于培養(yǎng)孩子們注意力來說,更是一個特別適宜的場所。因為這個地方不同于教室,非常安靜,也要求安靜,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身體間距較大,相互干擾的可能性很小,非常有利于學習注意力的集中和培養(yǎng)。
改變以往閱讀課讀完書就寫讀后感的做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不必長篇大論,有自己的見解就行,沒有感受也沒關系,可以記下別人的見解。在課堂上談感受,談收獲,是群體注意力集中的良好契機。同齡人的見解也許幼稚簡單,卻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有時還會引來一場辯論,也為聽者打開了思路,提出更多、更好的見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上,學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學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來培養(yǎng)。我們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不斷總結經(jīng)驗,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藝術性的指導來幫助學生克服無關信息干擾,保持最高漲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