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艷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力不斷增強,傳統文化呈復興態勢。強化國人的文化自信,以文化復興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業已成為國人的一種共識。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強調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次強調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始終。
然而,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高專,在校生傳統文化知識欠缺,傳統美德踐行意識不強,傳統文化校園推廣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則是高職高專學生們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適合高職高專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新路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近年來,傳統文化課程進校園,不再是新鮮事。在課程設置上、校園活動安排上,各個高校也是下足功夫。除了各種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傳統文化思想概論之類的理論課程之外,不少學校還開設了如茶藝、書法、中國象棋、戲曲等操作性較強的傳統文化課程。
然而,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相對本科院校學生來說,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一般只安排一到兩門,且大多以選修課、輔修課等形式進行。所以,盡管各個學校在課程設置及內容安排上想盡招數,但受學時局限,學習往往淺嘗輒止,難以窺斑知豹。此外,一些高職高專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對以經典文本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課程接受困難,因而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上專業師資匱乏,導致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效果較差。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深刻地影響了當代學生們的生活、學習習慣。移動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手機軟、硬件的不斷完善,手機展現出更多樣化、更個性化的服務樣式。根據筆者對2017年對十堰市四所高校入學新生的不完全統計,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100%,除此之外,各種移動平板設備在學生群體中也頗受歡迎。與傳統媒體、電視、電腦相比,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以其攜帶方便、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與生活黏合度高等特點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享受著智能手機帶給人類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青年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嚴重。筆者調查發現,有約65%的學生手機24小時開機;網絡信號中斷時,有52%的學生會煩躁或不知所措;高職高專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現象較為普遍,甚至有近70%的學生表示,遇到學業上的難題,會首先利用手機求助網絡而不是看書尋找答案。面對智能手機對學生生活及認知方式的改變,順勢而為,利用其優勢進行有益的傳統文化學習途徑的探索與嘗試,使之成為傳統文化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意義重大。
利用手機媒體的特點,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宣傳,既契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亦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①利用手機媒體充實“碎片時間”實現移動學習。高職高專學生在校時間較短,二、三門課的傳統文化學習一定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在筆者的調查中,也確實發現,雖然經過了一些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但是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效果依然很不理想。畢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課堂教學難以窺斑知豹。而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利用手機媒體的便攜、移動性特點,拼合碎片時間,可以極大地改變了過去定時定點學習的傳統模式。
此外,高職高專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不牢,畏難情緒較重,對于傳統經典文本的閱讀大多不感興趣,而手機媒體中各類信息閱讀正向著“碎片化時間中閱讀短小精練的多樣化形式的內容”轉變。將傳統經典文本進行分解,配合圖、文、聲、色,讓傳統文化更生動、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更利于高職高專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
②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海量資源。借助于手機媒體,許多課堂知識不再是稀有資源。學生可通過互聯網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的。筆者的調查發現,專業師資匱乏也是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不利因素。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點不一,學校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根據學生的興趣安排課程與老師,這就造成了不少學生想學的學不到,不感興趣的課程實際學習效果差的局面。而互聯網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海量資源,利用手機平臺學習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和形式的制約,學生亦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愛好去安排學習,并通過網絡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①搭建傳統文化移動學習平臺。學習平臺的搭建本著學生個性化需求為核心,根據學生用戶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學習版塊,并可依據興趣、愛好訂制和推送符合學生喜好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可結合手機媒體的特性及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將難度較大的內容進行分解,制作成相對短小的文章,配合圖片、視頻,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新形式。這種以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核心的移動平臺,既能滿足學生日常學習傳統文化的需要,解決課時、師資、學習資源不足的矛盾,又能帶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傳統文化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利用已經建成的學習平臺、節目視頻,亦可滿足學生傳統文化的碎片化、日常化學習。例如在中國大學幕課平臺中,長期進行中的傳統文化課程就多達幾十種,涉及文學、哲學、文化、服飾、飲食等各個領域。中央電視臺及各大衛視舉辦的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眾多視頻節目,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利用碎片時間選擇性地觀看、學習。
②傳統文化學習交流群的建設。在對當代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中發現,手機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手機QQ、微博、微信的使用頻率已超越手機通話成為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交流方式。利用手機媒體建設相關的傳統文化學習交流群,不僅能滿足青年學生社交需求,同時可以與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朋友相互分享學習心得、資源。
③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傳統文化推廣。利用手機媒體關注各大官微、公眾號已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政府、學校官微及各種傳統文化學習公眾號亦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通過各類文化活動、知識競賽進行等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讓學生能身處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受到熏陶、感染,進而形成學習、參與傳統文化的習慣。例如2018年端午節期間,漢江師范學院舉行“過端午·思屈原·品《離騷》”誦讀大會經學校官微的發動、推廣,參與者師生眾多、社會反響強烈,并在師生中形成了誦讀經典的高潮。
當然,在利用手機這一載體學習的過程中,也應正視其帶來的弊端,如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惰性、網絡學習資源質量良莠不齊造成的甄別困難等。因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課堂引導、政府、社會及學校正確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形成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也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鑒于手機媒體在當代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手機當然應該成為傳統文化學習和傳播的載體,帶動全社會形成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