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賽男
(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需關注“本真”,即強調學習的適度性——強調動態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整體性——識字的過程中,整合語文的多重任務;學習的實效性——牢記漢字字形,理解漢字字義,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實踐證明,要提高學生識字教學的實效,就必須努力追尋“和”的教學策略,將語文課堂教學引向“本真”的境界。
“和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境界。我們應秉承“和融”理念,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語文課堂中和諧融洽。我們的理想選擇是:既不得“意”忘“言”,也不因“言”廢“意”,在落實工具性的過程中有機滲透人文性,讓“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
[案例舉隅]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鞋匠的兒子》。
師:“毫不猶豫”的“豫”這個生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給予”的“予”不能加上一撇。師:這是一個形聲字,所以是“予”而不是“矛”。在古文中,“予”指人到屋里去,表示進入,“予”加象,就表示大象走進來了,形容動作非常緩慢。猶豫,是什么意思?生:猶豫是不肯定一個答案。師:那毫不猶豫呢?生:做事很堅決!
[策略探尋] “工具人文求平衡,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在識字寫字的教學環節,讓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呢?教師需準確定位語文課程“人文性”,找到與工具性有機統一的基點,兩者兼顧而略有側重,方能在識字教學課堂中和諧融洽。
案例中,教師根據“豫”的古文字,想象大象走進來時慢吞吞的樣子,從而理解“猶豫”。學生很容易從“豫”字的文化中,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教師從漢字的字理引導學生適度挖掘,從字形到字義,再到字理的感悟,循序漸進,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幫助學生領悟漢字文化,達到了識字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兩相和,彰顯了語文課程的本質。
所謂“和處”,即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探究學習與主動學習兩者之間和諧統一,相得益彰[1]。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和處”之道,讓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在語文課堂中和諧共處。我們的理想選擇是:既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觀性、能動性;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的主體性、積極性。
[案例舉隅]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6》。
師:怎么記住這個“鹿”字?生:它是半包圍結構,記住它的廣字頭,最后記住廣字頭里面的。師:看,這是“鹿”的角,“鹿”的頭,“鹿”的脖子,下面四條是“鹿”的腿。為了書寫方便,這個“鹿”字漸漸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像這樣,看著事物的外形寫出來的字,就叫象形字。誰能用象形字的規律來記記這個“鹿”字呢?生:廣字頭是鹿的角,廣字頭下面的是鹿的頭,下面的比就是鹿的四只腳。師:一點是鹿角,小橫小腦袋,脖子拉拉長,身子微微探,最后一只鹿腳往外踹。
[策略探尋]案例中,識字教學采用以下步驟:記住字形—圖文記字—想象識字,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教師注意直觀性原則——采用鹿的圖片和鹿的象形字進行比較,匠心獨運;運用拓展性策略——在邊讀詞串,邊識字的時候,集體交流“鹿”字的各個部分與鹿身體各個部位的聯系,老師適時點撥拓展,巧記字形,事半功倍;融入趣味性內容——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象形字的規律記憶,妙趣橫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巧妙地引導,讓學生在方法中識字,比較中理解,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學習起來也輕松高效。由此可見,教與學齊頭并進,順學而教,方能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真正平衡。
“和生”,就是追求既定預設和即時生成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我們應探尋“和生”的境界,讓既定預設與即時生成在課堂中和諧共生。我們的理想選擇是:精心預設,未雨綢繆;善待生成,有效引領。
[案例舉隅]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6》教學片段。
師:怎么記住這個“袋”?生:衣服上有口袋。師:還有別的嗎?生:袋鼠有個袋子里面裝的是小袋鼠。師:這個“袋”叫作育兒袋。還見過什么袋子?生:平時買東西用袋子裝東西。師:哦!袋還可以作為量詞,看老師手里有一袋花生,你還會說一袋什么?生:一袋面包、一袋糖果、一袋大米、一袋鹽。
[策略探尋]“映日荷花別樣紅”,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動態生成,假如教師能適時把握,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中,由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教師自然引出“袋子”,這個生活中的小細節儼然成為老師進行識字教學的手段,相信每當學生逛超市時就會想到老師曾經給他們上的課,曾經學過的這個生字,那么這個“袋”字又怎么會忘記呢?
我們可以適度挖掘教材內容,合理預設內容;建立和諧關系,促進動態生成;巧用教育智慧,升華有效生成,切不可讓預設束縛生成的“手腳”。教師應學會捕捉,學會應變,努力實現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使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和通”,顧名思義就是和諧共通。我們應架設“和通”的橋梁,讓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在課堂中和諧共通,不可畫地為牢,一味守住教材,也不可信馬由韁,肆意脫離教材[2]。我們的理想選擇是:立足課堂,適度超越;鏈接生活,靈活運用。
[案例舉隅]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
師:讓我們去看看那場特大的洪水吧!你們看到了怎樣的洪水呢?生:洪水很大,把一個小朋友淹死了。生:把大人都嚇跑了。生:把所有的房屋都沖倒了。師:這是怎樣的洪水?生:這是來勢洶洶的洪水。師:這樣的洪水就叫—— 生:滔滔的洪水。師:洪,怎么記住它呢?生:拆一拆就可以記住它了。左邊三點水,右邊是“一共”的“共”。師:這么多的水流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很大很大的水,就叫—— 生:洪水。
[策略探尋]“生活處處皆語文”,案例中的老師鏈接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播放了洪水的場景,視頻帶來的沖擊效果,讓學生更容易體會洪水的兇猛,感受無家可歸的凄慘;回歸文本——由視頻中的洪水畫面,自然地回歸文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滔滔的洪水”的意思;巧記生字——用拆字法記住“洪”的字形,用字形強化字義,可謂相得益彰。在這個識字教學中,教師立足課堂,適度超越,努力幫助學生鏈接生活實際,貼近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叩響識字教學大門。
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直面識字寫字的誤區,有的放矢地進行識字教學,將冰冷的字詞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田,化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生機勃勃的細胞”,讓識字教學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