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華
(浙江省玉環市清港清北小學,浙江玉環 317606)
從小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興趣愛好表現來看,想要做好對他們的德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教學方式。如果能將回歸生活應用于小學品德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貼近品德知識,同時還能夠借助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程度,為品德教育效果的提升帶來幫助[1]。
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是影響小學品德生活化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品德學科因為不是升學考試的應試學科,而受到了家長的“歧視”,不僅對品德課不重視,還要求學校減少品德課的排課,學校因此備受壓力;另一方面,學校因為考慮到升學率的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這讓原本非常重要的品德學科,成了學校教育當中的“配角”。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學校的這種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學生也對品德課程產生錯誤認識,以至于在品德課上出現有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情況,小學品德課程開展舉步維艱,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現更是難上加難。
教師作為知識的教授者和傳遞者,其對于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教學行為。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教師對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理解不夠透徹,也是影響品德教學生活化的重要原因。我認為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的自我要求不高,對于生活化等一些先進教學方法的學習不夠及時,這讓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無法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實現;其二是教師教學壓力過大,導致教師沒有精力去進行生活化等一些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從當前的小學品德教學模式來看,一位品德教師負責一個年級的教學工作是“標配”,在這種前提下教師每天都要進行備課、教學設計等,很難拿出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研究,以至于該方法無法得以應用。
教學方法脫離生活是小學品德生活化教育當中最突出的問題,脫離了生活的生活化教學,不僅無法發揮出生活化教學的優勢,還會喪失傳統教育模式的作用,這讓小學品德教育變得“四不像”,教師講不明白,學生聽不懂,教學效果難以保證[2]。教學方法脫離生活的問題與教師對生活化教學模式了解不夠透徹、深入有著直接關系,其對于小學品德教學效果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想要實現小學品德生活化教學就必須要先解決教學方法脫離生活的問題。
在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讓學生能夠接受并吸收教師帶給他們的品德教育,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體現出德育回歸生活的多元化,以確保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度。
名言警句是人們在實踐中所總結和提煉出的生活經驗,其對于后人有一定的警戒和指導作用。在小學教學環境構建中,名言警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級中、校園里所懸掛的名言警句,不僅能夠起到烘托教學氛圍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事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如果能夠在品德教學中做好對名言警句的應用,會對小學品德教育效果的提升帶來重要支持。例如,在“我在學習中長大”教學中提到了“向誰學”,這時教師就可以引用《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著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優點,所以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又或者在進行“做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如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講解,來讓學生明白想要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進行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做事的好習慣。
生活情境的構建是對現實生活的課堂還原,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生活當中的真實情境,并在生活情境當中完成學習。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生活情境的構建,讓學生以現實生活為載體完成對品德知識的學習,為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打下基礎。例如,在進行“學會拒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構建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生活體驗,以此學會如何拒絕,提高學生的是非觀。課后有學生表示這節課讓她受益匪淺,因為以前的她礙于“面子”“關系”等原因,不敢大聲地對一些錯誤的事情說不。經過這堂課后,她不僅學會了如何勇敢地說不,還明白了人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其他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否則后悔的會是自己。
小學生喜歡聽故事,這是生物發展規律所賦予他們在當下年齡段的特點,如果教師能夠在品德教學中利用一些生活故事,那么學生對于品德課的興趣會有所提升,因此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用一些生活故事來進行課堂導入,以此來達到對學生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例如,在進行“請你相信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曾子殺豬”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曾子對待承諾的態度,接著通過介紹曾子讓學生意識到遵守承諾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又或在進行“誠信是金”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諾千金”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多么重要。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與道德品質有關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都能夠對品德教學帶來幫助,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以利用。
在小學教育環節中,由于學生的心智尚未發育健全,這使得他們無法對德育知識進行長久記憶,那么德育知識很難真正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積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就變得尤為重要。結合對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來看,想讓他們記住知識,就必須要反復強調。兒歌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不僅可以達到反復強調的作用,還能夠避免刻意灌輸而使學生反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編唱生活兒歌的方式來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學唱以下兒歌來強化他們的記憶效果:
兒歌一:見來賓,微微笑!點點頭,問聲好!
兒歌二:管好小手不亂扔;管好小腳不亂踩;管好小嘴不亂吐!
在進行兒歌編唱時,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要過長或過難,因為過長或過難都不利于學生的記憶,達不到實際效果,短小、押韻的兒歌才是最佳選擇。
在小學品德教育中回歸生活,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德育的存在,明白德育的無處不在,了解德育的不可或缺,這對于幫助他們提升品德學習動力,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積極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對生活化德育保持持久的興趣,教師需要讓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模式變得豐富,以此來給予學生足夠的新鮮感,讓他們在多元化的教學行為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接納品德教育,在實現培養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核心素養前提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