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僑蓮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最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重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及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形成創新和合作精神,逐步在學習中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態度[1]。
從小學語文教材看,不同版本均安排了一定量的愛國愛黨教育課文。教這些課文時要對學生進行愛黨教育,培養學生緊跟黨的步伐,愿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這些對當前的新教育形勢的要求意義深遠。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經過近百年的浴血奮斗,將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推翻,并帶領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令世界人民所矚目的成就。教學中,教師需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反映各個革命階段的課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黨,認識黨,從而激發學生的愛黨熱情。
教這些課文,一要適當介紹時代背景。如《南湖上的小船》一文寫的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情,就要讓學生從黨的“一大”會議為什么要轉移,體會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重,黨創建的艱難,革命先輩的不屈不撓,同時要向學生介紹舊中國勞動人民落后、貧窮、苦難的處境。為讓勞苦大眾不再水深火熱,前輩們多次抗爭、起義但因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這些斗爭均先后失敗。課文詩中的“‘七一’是一粒種子,播進中國的土地長成為一個節日……”點出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歷史意義,要讓學生理解詩句,同時對革命史實加以聯系,使學生認識黨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弄清各個革命階段。如描寫紅軍長征途中的《飛奪瀘定橋》,教“奪”時,要讓學生理解英雄們遇到什么困難、當時黨所提出的號召與戰士們的行動,感受共產黨人在長征中不畏一切艱難險阻,沒有被拖垮的精神。又如描寫抗日戰爭時期的《冀中地道戰》,要讓學生明白黨始終站在抗日的第一線,帶領人民群眾不斷設法找到不同的針對性戰術,堅持打擊日寇的有生力量,最終成功擊敗侵略者。結合黨的發展的不同階段,闡釋文本故事發生的背景,有助于學生對黨的歷程有著清晰的認識,進而有效滲透愛黨愛國教育,走進課程改革的“魂”。
黨的領袖、革命英烈都是為革命開辟道路的人,他們身上體現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風貌。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共產黨人的課文有很多,教學中進行具體形象的分析,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共產黨人的高大形象,讓學生認識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激發學生熱愛共產黨。
教師可從引導學生對課文描寫共產黨人的外表分析中,讓學生在頭腦里浮現出一個個個性不同的共產黨人的高大形象。如蘇教版《歡樂的潑水節》一文中所描寫的周恩來總理在來到人民群眾中時的裝束。通過對文章中的語句逐一分析,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平易近人的形象就映照在學生面前。又如人教版《黃繼光》一文,當黃繼光看到戰士們被敵人的火力點壓得難以前進時,轉過身堅定地對指導員請求:“指導員,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在得到命令后,他帶著兩個戰士,高喊著“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向敵人的火力點爬去。通過對黃繼光言行的分析,他那種視死如歸,忠于黨、忠于人民,為革命堅貞不屈的高大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學生心中。只要教師能夠將這些介紹共產黨人形象的文章逐一教好,孩子們自然能對共產黨人的形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我們也可以從引導學生對課文由表及里的分析中,讓他們充分認識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的內心世界。如人教版《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在彌留之際和小梁所說的話,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當時的情境自己讀出老班長的話,思考當時老班長的內心想法,深刻感知老班長為完成任務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崇高的思想會讓學生聯想到其他類似課文中的所學,從而理解共產黨人的信仰: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
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有效延伸課堂教學,結合一些課外視頻、文本,開展對比閱讀、群文閱讀,讓學生在不同文章的學習中豐滿對共產黨人形象的認知,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優化。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要求是無往而不勝的三大寶貴財富,在學習對應的課文時學生們從共產黨人的工作與生活中可以深化對黨的正確認識[2]。
在學習《在炮兵陣地上》這篇課文時,閱讀彭總和炮兵團長的談話,教學時引導學生弄清彭總批評團長什么?當他發現有錯,馬上向團長道歉,還要團長對他不對的地方進行批評指出,這說明什么?正是彭總富有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才使團長感動得流淚。又如浙教版《憶鐵人》第一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之間的關系描寫,弄清“為什么那么多人信任鐵人,找他談心,請他解決問題?”再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文中的這句話的“……咱們不能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光放在書架上文件夾里嘛!”鐵人王進喜憑著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執行黨的政策的高度自覺性,才能在職工中樹立起黨的威信,得到人民的信任。
當然,教師還可以聯系校園、社會里的角角落落,引導學生發現身邊關于三大作風的相關標語、理論等內容,養成善于發現、敢于思考的好習慣,進而升華自己的語文素養。
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領導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成就。從當前小學語文教材看,歌頌黨的豐功偉績的主要有《詹天佑》《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蝙蝠和雷達》《農業的變化真大》《開國大典》《大海的歌》《南京長江大橋》等課文,這些課文從不同側面反映我國建設成就。學生們在學習了課文之后更加堅信中華民族想取得長期的穩定與繁榮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唯有堅決跟共產黨走的道理。如浙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南京長江大橋》一文:“自古稱作天塹的長江,被我們征服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中學生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強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又如《農業的變化真大》一文,從講解員阿姨的介紹中學生們可以得知袁隆平爺爺和他領導的團隊成員們經過多年的潛心努力培育出的多個優良水稻品種讓中國人能夠有飯吃,用占世界較小比例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一個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說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得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我們都知道,培養陽光、樂觀的人格至關重要,但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課堂學習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時也能形成健康的人格素養。
總而言之,教師在語文教學時需結合實際情況強化素材的用意,讓孩子們從小就在心靈深處撒下愛國的種子,愿意學好文化、增強本領以為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