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霞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361)
作為全國教育強省,江蘇從2014年開始即倡導幼兒教育課程游戲化思想,其目的在于將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從根本上樹立起來,用游戲觀、課程觀規范幼兒園的辦學行為,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堅持“課程游戲化”的理念,在一路踐行的過程中,既看到可喜的教學成果,也清楚地意識到教育存在的問題。當我們回歸到教育的原點辯證審視幼兒教育中“游戲”的價值,當我們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來定義“游戲”時,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游戲精神和追求[1]。
任何一種理念和思潮的踐行,都不應該是盲目而隨意的,都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洞察,把握理念的核心內涵,尤其觸摸準思潮與當下認知理念的結合點,從而為深入的貫徹執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知名學者成尚榮先生在論及“課程”問題時認為:課程的核心價值是育人,就是要運用課程資源中廣闊的背景信息,給予生命個體以鮮活而強烈的影響。這是“統領性和恒久性的主張”。課程不僅僅具有“價值理性”,更應具有“工具理性”。換言之,課程改革要給教師明確的技術要求和方法手段,用現代技術支撐課程發展。不然,理念就像天邊的云朵,很美麗,但摸不著,不能落地生根,不能轉化為教學行為的課程改革注定是不會成功的。
對教學思潮的感知與理解,不僅要從學者的視角進行洞察,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現實狀況,否則課程理念的認知與解讀就會發生嚴重的偏向。當下,課程改革的嚴重問題是課程的規定性沒有得到落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課程的理解缺乏“過程”,課程即“跑道”,“跑”即意味著一種過程,即學生的經歷與體驗、探究與發現、預想和生成等。其次,對課程的理解扁平化,課程應具有目標性、內容感、操作性、評價感,有了這些要素,那才算得上是基本的課程。最后,課程執行中“冒進”,當下,有一種呼喊:遠離“跑道”,結果使得課程出現了隨意化傾向,課程結構趨于復雜化,這是不對的。
課程游戲化是過程性的,它的本質要義是基于園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而產生的。當下,我們進行課程游戲化實踐,即是要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將幼兒園的發展目標和課程游戲化的核心點有效聯姻,將最初設定的發展目標進行翔實的細化和分解,并逐步將游戲課程化的特點進行感知,從而運用更為有利于學校發展,更為有利于幼兒學習的游戲方式,促進課程的內容結構、操作方式等的變革。
課程游戲化的實施,關鍵性因素是教師,只有教師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組織,才能使得幼兒獲得愉悅的成長體驗[2]。除此之外,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實施科學的課程評價,也是促進課程游戲化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課程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著話題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作為具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在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是一切活動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課程游戲化實施的攻堅階段,我們要通過全員培訓普遍提升幼兒教師的理論認知,通過主題輔導夯實幼兒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學術沙龍的和諧氛圍之下喚醒教師踐行課程游戲化的無限動力,在爭鳴與辯論的思維磁場中形成積極主動的認知思維,更要在課堂觀測等貼身活動中樹立進行自我審查的認知,以豐富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從而解決教師在課程游戲化實施中遇到的難題。比如,當下游戲化的組織形式是否排斥一般性的教學模式?幼兒課程的實施形式鼓勵多樣化、個性化,游戲化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就游戲本身而言,具有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課程游戲化追求的是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實現知識學習的目標和情感發展的目標。那種片面用游戲的形式冠名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不能促進幼兒精神愉悅和心智能力提高的。另外,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角色的扮演要到位,不越位。這就是說,我們要從組織技能的視角對教師進行游戲能力的培訓。比如,怎樣的游戲符合幼兒的需要?我們可以從幼兒對游戲活動的反應,評判游戲的價值與意義,及時調整、修改游戲活動,讓游戲活動朝向教學目標的方向前進。
從課程實施來看,尤其需要關注的是游戲課程的生活情趣和游戲活動的互動生成。盡管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不同,但是都必須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需要方向入手。比如,幼兒在幼兒園的活動時間和區域應該是相對統整和固定的,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幼兒足夠的保障,才能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身體意識和心靈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以便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感知。但遺憾的是,以往幼兒在園的活動時間總是被人為地割裂為塊狀碎片,影響了幼兒游戲活動的深入開展。有的幼兒園就大膽革新,將原有的兩節集體性教學合并為一節,孩子們有了更為充裕的游戲時間。幼兒園還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彈性安排游戲時間,確保幼兒在游戲中充分探究、創造。當然,這樣一來,游戲場地、器材等會受到制約,我們就要因地制宜,從幼兒游戲需求角度考慮,本著自由協商調配的原則,確保幼兒游戲充分、及時、深度開展。這樣一來,游戲時間可以打通,煩瑣轉換的無效影響少了,教師有了靈活支配游戲的權力,參與幼兒游戲的積極性高了,師生都有了自由舒展的園本生活。
幼兒園的空間是有限的,但幼兒內在向上的心態和力量卻是無限的。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與無限的發展意識中尋求應有的和諧和平衡呢?怎樣在有限的地域之內達成無限的游戲需要呢?這是我們在推進和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的過程中必須要考量的課題。我們的原則是“讓一切為孩子的游戲服務”,全方位營造游戲、交往、探索、創造、操作的體驗性氛圍和環境,用小游戲帶動大游戲,創生發展。比如,我們經過改造,將幼兒園的長廊發展成了攀爬墻,沙坑旁建立了臨時秋千架,根據孩子們的需要,學校門衛動手做成了沙水池,孩子們在其中打水仗、玩沉浮游戲,興趣盎然。我們還請家長中的能工巧匠幫我們搭建了蒙古包,做了木馬車,孩子們竟然在其中學著跳起了新疆舞,我們就實時播放了一系列的民族舞蹈,請老師們挑選其中簡單易學的部分,作為孩子們體驗學習的內容,為孩子們的游戲注入了異域色彩。我們鼓勵教師將幼兒游戲中 的“哇”時刻記錄下來,集體分享成功的體驗,將課程游戲化的研討發展為教育的幸福享受。
課程游戲化的建設將課程視野聚焦到游戲的范疇,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必須要具備廣闊的視野、豐厚的儲備以及靈活的策略儲備。當然,這不是說要狹義地定義幼兒課程,相反,是試圖讓幼兒嘗試以“彈跳”的方式進行力量積蓄。游戲是課程的工具,不是目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在課程的“跳板”上,用自己的方式助跑,與“跳板”共振,產生彈力,讓自己跳得更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