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上林縣大豐鎮大豐街第二小學,廣西 南寧 530500)
2015年10月,我校開始創建書香校園,積極倡導讀書新風。我們的宗旨是“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香飄逸校園”。為了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校的語文老師開展《壯族地區學校營造閱讀氛圍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我們一起努力探究營造閱讀氛圍的策略。根據學校的指示精神和結合本班實際,我具體從五個方面著手: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學校里,教師想讓學生大量閱讀,首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課外書。為了更便捷拿到課外書,學校決定成立班級圖書角。圖書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是學校發放圖書,二是發動學生捐贈圖書。我班里有50個學生,我對他們說:“你捐一本圖書,就得看50本圖書”。孩子們非常興奮,因為家里的幾本課外書早就看膩了,這回可以飽覽同學們的課外書了。孩子們立即行動起來,有的還捐贈三、四本圖書。捐來的圖書老師得嚴格把關,必須是內容健康的,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優秀讀物。兩天后,孩子們就捐了200多本課外書。我再從學校的圖書室借來200本,班級圖書角一下子有了400多本課外書。我首先組織班干給課外書貼上標簽,分門別類放好;再制定圖書借閱制度,讓全班學生共同遵守;最后選舉班級圖書管理員,每天輪流值日。同學們借書必須經班級圖書管理員允許,填寫借閱登記表后才能把書拿走。逾期不還者, 圖書管理員督促將書收回。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我在語文課上推薦“資料袋”和“課外書屋”中的好書,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欲望。如上《竊讀記》這篇課文,我向他們介紹《城南舊事》這本書的內容提要;上《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我叫學生課后閱讀畢淑敏的短篇小說;上《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去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中的“中年閏土”這部分內容;上《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我給他們講《蟒保姆》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沈石溪動物小說》……有時,我還使用“激趣法”,故事講到一半就“戛然而止”,故意吊學生的胃口——欲知詳情,請看原文。實踐證明,巧用故事的方法非常有效,充分激發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
1.做好讀書筆記。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要求高年級學生閱讀時要做讀書筆記。閱讀形式分為精讀和略讀。查尋時事類或歷史事件類的,不需要琢磨的材料,就要略讀。略讀只需要簡單記錄就行。如:記錄時間、人名、地名、歷史事件等。如果是名家美文,需要細細體味,揣摩精妙的文段,就得精讀。精讀的文章要寫“讀書記錄卡”(教師每個學期都印發)。“讀書記錄卡”里面包含的內容有:閱讀時間、閱讀書目、書本作者、主要內容、好詞積累、佳句收藏、讀書心得。我要求一周至少精讀兩本好書,填寫兩張“讀書記錄卡”。
2.朗讀并背誦“讀書記錄卡”里的好詞佳句。大家都知道,只瀏覽過一遍的文章就如同“水過鴨背”,好書得反復誦讀品味,把書讀透。但是,大多學生是沒有耐心再讀第二遍的。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反復朗讀“讀書記錄卡”里的主要內容和好詞佳句。每周我利用一個早讀進行檢查。一般采取個別抽查或同桌檢查的形式,不漏掉一個學生。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好詞佳句,他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小孩子好勝心強,不管在學習上或活動中總喜歡競賽。同樣,課外閱讀也要進行比賽,定時評比。我把學生分組,每六人為一個小組,由組長進行加分。如:每讀完一本書,小組長便給組員加30分,寫好一張“讀書記錄卡”加20分,寫得詳細生動的加10—20分。每周周末,各小組長統計,比一比哪個小組分數高,獎勵排在前三名的小組。這種團體獎非常有效,在小組長的帶領和督促下,班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讀書勁頭。除了“團隊獎”外,還設置了“個人獎”。每周在班中選出10名分數最高的同學,評為“讀書之星”,可以把他們的照片張貼在墻上。為了要這些獎勵,學生們自覺閱讀課外書,班級形成了濃濃的讀書氛圍。
美的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我要求“讀書記錄卡”除了寫字工整,還可以自己動手做花邊和插圖,涂上漂亮的顏色。每周星期一,我都把做得精美的“讀書記錄卡”張貼在“學習園地”上。同學們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個人榮譽感。
課外閱讀的另外展示形式——知識競賽。每個學期,我組織學生在班中開展一次“課外知識競賽”活動。內容多樣化,以小組必答、搶答的形式進行。孩子們最喜歡這樣的活動,每次都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舉行“課外知識競賽”活動,檢查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掌握情況,讓課外閱讀真正深入人心。
閱讀點亮人生,讀書成就夢想。為了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并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師只有使用扎實有效的方法,才能正確引導和激勵孩子們愛上閱讀,讓他們在書海中暢游,在書香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