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細玲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石海小學,廣東廣州 510978)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數(shù)學課程學習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數(shù)學學習實踐中,學生若是稍不留神,在做題實踐中的出錯率就比較高。學生的出錯率高,導致了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積極性受挫,會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錯題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找到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1]。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巧用錯題點亮數(shù)學教學實踐,可采取以下策略。
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剛遇到新的知識點和學習內容時,由于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沒有辦法及時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識和內容,因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認識過程的滯后性、延緩性。教師在觀察學生的錯例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學生的問題根源,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才能夠使教學效果得到良好的體現(xiàn)。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實踐中,學生剛剛接觸到四則運算的混合運算。在計算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對計算法則掌握得不牢靠,因而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往往會犯一些知識性的錯誤,即搞錯運算順序,搞混運算過程,從而導致計算過程的失誤,并最終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例如:20-82=122=6,7×(5-3)=35-3=32,4+4×6=8×6=48,20-142=3,在該類題的計算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慣性地將數(shù)學運算的過程按照同級運算的法則,即從左到右進行計算。在他們的認知過程中,對于兩級混合運算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因而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出錯是難免的。
在遇到學生的這類錯題的時候,教師不要過于急切地去責備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出現(xiàn)的知識性錯誤,學生出現(xiàn)這類錯誤問題的根源在于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沒有形成具體有效的理解過程[2]。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兩級運算進行具體有效的認識,強調計算方法是有效地提高學生認識實踐的過程。例如,我們通過運用計算口訣來加強學生的認識體驗過程?!皟杉夁\算有點難,關鍵乘除要領先,加減放到最后算,要是括號加進來,先將括號解決完。”
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凡是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問題,都是有一定的共性的。教師在選取錯誤例題的過程中,要從錯題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歸因探析,讓學生根據(jù)錯題出錯的地方進行錯誤歸因探析,并最終找到錯誤的根源,認識到出現(xiàn)錯誤的點,并能夠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有意識地強化對該方面錯誤的避免。
例如,在學習《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的實踐中,在學生做到第101頁第6題第(2)個問題的時候,“挑選兩個你喜歡的玩具,需要多少錢?”學生自己喜歡的玩具雖然五花八門,但其中出錯的地方卻有很強的共性特點。
錯誤一:選取玩具小汽車和玩具魔方,應列式為:5.5+3.7=8.2;
錯誤二:選取玩具小汽車和玩具球,應列式為:5.5+1.6=6.1;
錯誤三:選取玩具魔方和玩具熊,應列式為:3.7+4.3=7。
看到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很明顯是由于在計算的過程中的學習失誤造成的。學生能夠明白個位與個位相加、小數(shù)位和小數(shù)位相加,但是,小數(shù)位滿十進一的法則卻被學生給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時間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問題。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問題的根源所在。
師:5.5+3.7,5.5+1.6,3.7+4.3,這三個算式有什么共性嗎?
生1:按照計算法則,應將算式從低位向高位加起,小數(shù)與小數(shù)相加的和寫到小數(shù)位的正下方,滿十要向小數(shù)位的前一位進一。
師:那么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在哪里了嗎?
生2:這三個錯誤的根源都是沒有向前一位進位。
師:非常好,那么大家看這類問題難不難呢?
生3:不難。
師:不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類錯誤的問題呢?
生4:因為我們在做題的過程中粗心大意導致了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
師: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呢?
生5:認真做題,細心觀察。
就是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和觀察,并通過歸納總結,找到錯誤的根源,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歸因認識,在認識的過程中形成對問題的錯誤根源的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認識到認真、細心是做好計算題的關鍵。幫助學生矯正他們在做題過程中的不良習慣,讓好的習慣引導學生的學習實踐。
數(shù)量關系是在數(shù)學學習實踐中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梳理問題結構的方式,在做題的過程中,根據(jù)題目中的線索,找到問題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找到正確的關系式,利用關系式列出相應的算式,展開具體的運算過程。在計算的過程中,關系如果沒有梳理清楚,很容易在做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利用學生在梳理關系中的經(jīng)典錯誤例題,展開教學引導實踐,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問題觀察意識和分析意識,促進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梳理關系。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有效地掌握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并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來進行計算。練習題是這樣的:“重慶到宜昌的水路長648km。游輪以每小時36km的速度從重慶開往宜昌。(1)開出t小時后,游輪離開重慶有多遠?如果t=10,離開重慶有多遠?(2)開出t小時后,游輪到宜昌還有多遠?如果t=12,到宜昌還有多遠?”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習慣中,對于簡單的問題的學習和認識有著強烈的興趣,而遇到這樣關系復雜、需要仔細認真梳理的數(shù)量關系時,往往就會出現(xiàn)關系梳理不清或搞錯的情況[3]。
問題(1)出現(xiàn)的問題比較少,搞清楚數(shù)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即可,難度相對較小。在問題(2)的關系梳理中,教師發(fā)現(xiàn),這里考查的不僅僅是路程、速度、時間三者間的關系,還包括總路程、行駛的路程、余下的路程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偮烦?離開的路程=余下的路程,在計算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認真地分析和理解問題,那么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出錯率會非常高。這時候,引導學生認真梳理數(shù)量關系,找到對應關系,就能夠解決解題過程中的失誤,找到正確的答題方法。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錯題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在引導學生的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特點和規(guī)律,幫助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的根源,并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梳理,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問題的有效認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出現(xiàn)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有正視錯誤、正視問題的根源,才能夠在糾錯的學習實踐中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數(shù)學學習素養(yǎng)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