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登科,陳先社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患者以惡心、嘔吐、便黑、腹部包塊、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為主,發(fā)展至晚期時,病灶將出現(xiàn)不同器官的轉移[1]。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不易恢復、并發(fā)癥多等缺點,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LADG)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降低患者術中損傷,加快術后恢復,臨床應用效果較顯著[2]。但由于進展期胃癌的手術操作較為復雜,LADG對該類患者的治療效果存在以下爭議,即是否可徹底清掃淋巴結、是否改善遠期生存效果及是否對機體的生理功能存在干擾等。本研究將LADG應用于進展期胃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分析該方法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更好地治療該類疾病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按患者入院順序編號,參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將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醫(yī)院治療的73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分為研究組(38例)和對照組(35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齡(53.1±3.4)歲;腫瘤位置:胃上部 1例,胃中部17例,胃下部2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齡(54.3±3.8)歲;腫瘤位置:胃上部 1 例,胃中部15例,胃下部19例。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兩組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開腹遠端胃癌D2根治術,全身麻醉后,患者取水平仰臥位,于上腹正中部位做一15 cm的切口,依次切開腹壁各層,置入切口保護套,探查腹腔情況。術中常規(guī)游離胃大小彎側,對切斷的血管均進行結扎,清掃 1、3、4d、4sb、5、6、7、8a、9、11p、12a、14v 組淋巴結。 離斷十二指腸、遠端胃,并進行消化道重建,溫鹽水沖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層關腹,術畢。(2)研究組:采用LADG,麻醉后,患者取水平仰臥位,于臍部下緣做一10 mm的弧形切口,穿入氣腹針,注入CO2建立氣腹,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鏡;于左側腋前線肋緣下做一12 mm的切口為主操作孔,臍部左5 cm偏上做一5 mm切口為輔操作孔,另外,分別于鎖骨中線臍以上2 cm處及右側對應位置做一5 mm切口。對腹腔內環(huán)境進行常規(guī)檢查,明確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圍及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采用超聲刀處理血管,阻斷胃周血液循環(huán)、游離組織,清掃1、3、4d、4sb、5、6、7、8a、9、11p、12a、14v 組淋巴結。游離完畢后,撤出腹腔鏡操作儀器,于上腹正中部位做一6 mm的切口,并依次切開腹壁各層,置入切口保護器,移出游離胃,切除腫瘤,常規(guī)進行BⅠ或BⅡ式吻合,溫鹽水沖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層關腹,術畢。
1.3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2)于術前1 d和術后3 d,分別取患者靜脈血5 ml,采用德國IFP全自動酶標儀(RT2100C),經(jīng)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依科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經(jīng)活性比色法(CN61M/721E型分光光度儀,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鱟試劑偶氮顯色基質法(NGS-721B型分光光度計,北京中慧天誠科技有限公司)、散射比濁法(470 nm散射光學比濁法-血凝分析儀,北京中科浩宇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分別檢測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內毒素(ETX)和 D-乳酸的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中國USCNK公司,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的各項圍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 1)。

表1 兩組圍手術指標比較
2.2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 2)。
2.3 腸道屏障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兩組DAO、ETX水平均顯著升高,而D-乳酸水平顯著下降(P<0.05),且研究組的變化幅度均小于對照組(P<0.05,表 3)。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胃癌的發(fā)病率在世界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中位居第4,病死率位居第2[3]。目前,胃癌根治術作為有效的胃癌治療方案,患者術后3年的生存率可達60%以上[4]。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腸道屏障功能指標比較
近年來,LADG治療胃癌的療效已得到廣泛認可,但由于胃部的解剖環(huán)境復雜,進展期胃癌的手術操作較為復雜,腹腔鏡輔助在進展期胃癌的根治術中報道較少[5-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少于(短于)對照組。表明LADG可有效改善進展期胃癌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其原因為,LADG的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使得術中出血量較少,從而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由于胃部多層次、多器官聯(lián)結的解剖結構,胃癌根治術需要的手術時間更長、操作難度更大,這將給患者的應激反應帶來一定的影響,但這一影響是否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免疫抑制,目前尚未定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的IL-6、IL-8、TNF-α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輔助術對進展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較低,其原因可能與腹腔鏡手術引起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有關。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在手術過程中,機體腸壁可因高碳酸血癥、缺氧、炎癥因子、低灌注等因素導致胃腸道功能受到影響[7]。DAO作為腸黏膜上層絨毛膜細胞的細胞質內酶,其在血液中的水平與腸黏膜的完整性相關,是反映腸黏膜功能和結構的理想指標。ETX是革蘭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對宿主是有毒性的。當腸黏膜屏障受到損傷時,ETX便會進入機體血液中,引起腸源性感染。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術后兩組的DAO、ETX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相比于開腹手術,進展期胃癌患者經(jīng)LADG治療后,患者的腸道功能較好。
綜上所述,LADG可有效改善進展期胃癌患者的手術指標,有利于術后恢復,且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和腸道功能抑制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