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園
摘要:甘肅省面臨經濟發展滯后、貧困問題突出的現實問題,因此研究甘肅精神扶貧建設與社會保障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從支出的角度分析并建立甘肅精神扶貧和社會保障的效應分析模型,并提出系列政策啟示。
關鍵詞:精神扶貧;脫貧;社會保障;指標體系;互動效應
一、引言
著名經濟學家繆達曾經強調:“不發達國家民眾巨大的貧困是由于他們的宿命論、他們的麻木和他們對于改變觀念和制度、推廣電袋技術、改善衛生田間等努力的冷漠。”可見,貧困地區的脫貧,不僅需要物質方面的脫貧,更需要精神層面的脫貧。而關于扶貧,我國政府從1986年成立扶貧小組到現在,已經基本解決我國人民的基本貧困問題,并準備于2020年全面奔小康。然而,我國現階段仍然存在部分貧困,并以西北地區的甘肅省表現尤為突出。要想真正解決這部分地區的貧困問題,除了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下的各項扶持,還要從根本問題著力。分析國內外扶貧現狀,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有關講話精神,結合甘肅省實際情況,精神扶貧是解決貧困問題之根本。而社會保障建設的質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最基本保障,直接關系社會的長治久安。認清精神扶貧建設與社會保障建設的互動效應關系,對解決好扶貧問題和改善民生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甘肅省基本省情,分析精神扶貧和社會保障的互動效應,并提出系列政策啟示。
二、關系分析及指標的選取
首先,精神扶貧與社會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和諧穩定、確保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任務,“精神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是我國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均為縮小貧困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與政策,實現二者的均衡和諧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村脫貧致富,共同進步。
其次,精神扶貧促進社會保障的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體系下產生的,有著一段長期的發展經歷,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社會保障已經基本形成了總體框架,其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然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卻存在著缺乏自信心、存在著更為明顯的為難情緒、存在著“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即精神貧困。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水平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選取教育支出指標對精神扶貧進行量化,社會保障的代表性指標則選用社會保障支出。
根據甘肅統計信息網公布的數據信息,整理得到如表1所示。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穩定性分析
為避免協整檢驗出現“偽回歸”,隨機變量要求是穩定的時間序列,因此本文對甘肅省2001~2016年教育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發現Y的ADF小于臨界值,P值也小于0.05,平穩。X的ADF值小于臨界值,P值小于0.05,平穩,即本文所選數據呈二階平穩。
(二)因果關系檢驗
以上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教育支出和社會保障總支出都是平穩的,然后做格蘭杰檢驗判斷兩者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結果表示,伴隨概率分別為0.0105,和0.0985,所以,1%的顯著水平認為X是Y的格蘭杰原因,即教育支出是社會保障支出的成因;Y是X的格蘭杰原因,即社會保障總支出是教育支出的成因。教育支出與社會保障互為因果關系。
(三)效應檢驗
運用協整檢驗法對2001~2016年教育支出,社會保障總支出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目的在于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變量進行回歸,回歸結果為:
變量之間存在正效應關系,估計模型方程為:
Y=126210.8103+1.05659*X
再做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通過協整檢驗可以看出,軌跡統計量大于5%的臨界值,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上,Y與X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其協整方程如下: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
Y=126210.8103+1.05659*X
T=(0.226695) (4.352421)
R2=0.575031 F=18.94357
上述結論表明,社會保障與精神扶貧有長期的效應協調關系,兩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因此,甘肅省應該同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社會保障力度,只有兩者形成良好的效應互動,甘肅省貧困地區人口才能真正的脫貧,實現共同富裕。
(四)小結
實證分析得出,精神扶貧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長期的正效應關系。基于二者的互動關系, 在扶貧過程中,精神扶貧和社會保障更應該兩手齊抓,提高脫貧效率。不僅需要從甘肅省宏觀角度,還要從微觀入手,深入各地州市,對其教育扶持和社會保障進行協調發展,增強有效機制的效用,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
四、政策啟示
(一)加強精神扶貧力度
鑒于“精神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面脫貧的根本,故解決貧困地區民眾的思想貧困不僅局限于進步思想的宣傳,更應該積極加強該地區的教育建設,用文化武裝人民的頭腦。關于管理部門應該建立貧困地區的教育監督管理體制,通過地區教育、文化宣傳,提升總體貧困居民文化修養水平。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促進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加可持續。從物質角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打破落后殘余思想,增強人民自信心,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三)重視精神扶貧與社會保障的互動效應關系
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道德素養,全民勞作、思想上進,構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精神文明的提升,而且對于社會保障工作的實施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促進作用。公民素質的提高會減少 “等、靠、要”思想的存在現象,使得社會保障資金更好的發揮到實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實現脫真貧、真脫貧,全民一道奔小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人民出版社,2017.
[2]余德華.精神貧困對欠發達地區脫貧的影響[J].貴州社會科學,2003(01).
[3]劉光生.打好脫貧攻堅戰須高度重視精神扶貧[N].河南日報,2016-01-29.
[4]劉旭東.貧困救助制度的三重演進[J].中國社會保障,2007(08).
[5]汪敏.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資助項目”基于精神扶貧視角下甘肅省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及水平測度”(2017A-250)。
(作者單位:甘肅省循環經濟實驗室;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