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君 石宏偉
摘要:農民工市民化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獨特現象。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必要舉措。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民工就業大省。文章在總結江蘇省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基本情況和主要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當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更好的促進江蘇省經濟轉型升級和農民工市民化的不斷推進。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技能培訓;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國際競爭力。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僅占32.9%,和2015年相比小幅下降。當前,必須切實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開展,將農民工培養為職業技能高、文化素質優的現代化勞動者,解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相關問題,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一、江蘇省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基本情況
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民工就業大省。近年來,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整體部署,開展了不同層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如面向農民工開展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和培訓,出臺“求學圓夢計劃”方案,實施“春潮行動”等。目前,江蘇省已形成以行業企業為主體,依托技工院校和民辦培訓機構開展線上培養和線下實訓的農民工培訓體系。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 政府購買服務
江蘇蘇南地區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其借助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成熟的培訓管理模式,實現了培訓資源與勞動者需求的有效對接。以蘇州市為例,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模式上主要為定向培訓和訂單式培訓,由勞動部門整合農民工信息,將農民工交付給專業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并將相關數據提供給用工企業,實施從技能培訓、資格認證到最終就業的一條龍服務,贏得了農民工和企業的廣泛好評。
2. 學歷提升行動
南通市著眼于農民工文化素質較低、勞動技能較弱的問題,開展了農民工學歷提升行動。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學費減免的方式,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免費培訓行動,并對完成遠程網絡學歷教育的農民工發放勵志獎學金。在此基礎上,南通市還組織了多場農民工技能大賽活動,選拔出一批代表性的農民工學習模范,提高了農民工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3. 綜合服務中心
作為江蘇農民工主要輸出地的蘇北城市,面對長期存在的農民工學習環境差、就業渠道少的問題,鹽城市主要采用了創建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的培訓模式,圍繞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提供公共服務,其中就包括對農民工開展就業服務、創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截止到2016年年底,鹽城市已建成82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并常態化服務農民工109萬人。
4. 返鄉創業園
宿遷市作為江蘇省首批入選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的城市,在2015年初步建立了農民工數據庫,創建了以“政府全投入、入駐零租金、扶持有套餐、服務全代理”為定位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在創業園內,由專門的培訓機構入駐企業,為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采取“園內培訓”、“園內就業”的方式,帶動農民工就業4000多人。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截止2016年年底,江蘇省總計培訓農民工178.34萬人。從江蘇省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人數來看的確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深究培訓取得的效果,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根據2016年農民工檢測報告的數據,老一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3%,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青壯年農民工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期待度和參與度比較高,但面對網絡游戲、娛樂的誘惑,其學習意志不堅定,缺乏持續性。而老一輩農民工對職業技能的追求較低,且勞動多以體力收入為主,在白天疲憊的工作結束后,寧愿打牌、睡覺,也不愿意再參加技能培訓,對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致使實際培訓的質量難以提高。
(二)培訓經費投入不足
江蘇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超過40%,對技術性工人的需求較大。除國家撥款的培訓資金外,江蘇省也發放了一定數量的經費用于提升農民工技能水平、加快農民工工種轉變的技能培訓。據統計,2014~2016年江蘇省用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經費高達8.5億元,年均增長4%。然而人口基數較大的現實環境致使農民工培訓需求與政府能給的資源存在巨大供需矛盾,僅靠政府投資難以持續開展技能培訓。此外,培訓資金缺乏監督,一些地方部門將技能培訓直接甩給企業和培訓機構,對資金的流向漠不關心,可能會導致培訓資金的亂用或濫用。
(三)培訓內容針對性差
作為農民工職業培訓重要主體之一的企業,在農民工頻繁流動的情況下,往往對培訓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和耐心。一方面,企業對國家規定的職工培訓要求以及教育費用不夠重視,工種設置、課程內容基本相同,針對性不強,培訓質量低下。另一方面,一些企業雖然開展了技能培訓,但其培訓知識更新換代慢,缺乏專業的教學隊伍,使農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很難比勞動力市場需求發展快。此外,目前我國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內容多偏重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忽視創新創業教育。2015 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明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新,然而包括政府、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在內的教育培訓各參與方,很少把農民工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看待。
(四)培訓形式單一
當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采取大講堂、大課堂的形式,培訓地點也固定在某一會議場所或培訓院校里。這樣的做法雖然方便教育者對農民工的集中培訓,但容易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其次,農民工一般從事的都是具體的技術崗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農民工專項技術培訓基地的數量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要求。此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一些企業和培訓機構對農民工多采用網絡培訓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工因業余時間不足而不能參加集中培訓的問題。但一些企業和培訓機構鉆了網絡培訓的漏洞,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僅依靠線上學習,大大減少線下培訓的次數,以此達到減少培訓支出費用的目的,致使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
(五)培訓法律缺失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法律法規,培訓工作的開展無法可依,在具體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難以有效解決。政府對培訓內容、教學方式和師資力量等缺少監管,導致培訓機構只看招生人數不看培訓質量的現象時常發生,更有甚者以培訓為名騙取財政補貼。同時,農民工職業培訓成果考核機制尚未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培訓很難得到專業機構的職業技能鑒定,農民工在參加培訓后只能得到含量不高的結業證書。
三、完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
(一)加強培訓宣傳引導
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農民工和企業的宣傳引導,讓農民工認識到職業培訓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培訓;讓企業認識到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在儲備人才、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改變企業過去只使用不培養的錯誤做法。另一方面,面對不同年齡階段農民工的學習積極性的差異,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要求也應有所區分。老一代農民工應提高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新生代農民工應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堅定學習意志。
(二)加大培訓投入資金
政府應發揮培訓資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農民工專項培訓基金”,保證農民工技能培訓的穩定資金來源。同時,加強政府、企業、技工院校之間的合作,對于技能培訓開展效果好的企業和技工院校給予政策照顧和資金獎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助學和投資,構建農民工培訓民間資本資助體系,拓寬技能培訓資金來源渠道,減緩政府經費壓力。此外,設立監察小組,加強對培訓資金的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避免培訓資金的亂用和濫用。
(三)增強培訓內容針對性
結合農民工的就業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對意愿留城工作的農民工,開展建筑業、輕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技能培訓;對意愿回鄉創業的農民工,開展農業生產、市場營銷等行業的技術培訓,增強培訓內容的實際性和針對性。同時,進一步優化職業技能培訓師資隊伍,提高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及時為農民工答疑解難。此外,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應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應積極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在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對有創業意愿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讓他們掌握專業知識和創業技巧。
(四)創新技能培訓形式
第一、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進一步改進培訓方式,將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合理分配傳統線下教學與現代網絡教學課程,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時效性;第二、增加地方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的數量,選取特色鮮明的車間、廠房、工地作為培訓場所,制定詳細的培訓流程和方案,方便農民工實地參與教學,提高農民工實際操作能力;第三、開展農民工技能競賽活動。地方政府和企業行業等組織可以定期開展農民工專業技能比賽,讓農民工在比賽中互相交流,發現不足,使農民工通過比賽不斷提升其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
(五)制定培訓法律法規
首先,應盡快建立一部合理的、科學的法律法規,強化地方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管理。針對我國實際,有必要制定《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法》,明確政府、企業和技工院校在農民工技能培訓中的責任和義務,并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其次,應及時完善農民工職業培訓成果考核機制。在職業資格認定工作中,變“結業證書”制為“資格證書”制,督促培訓機構認真履行審核職責,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同時,鼓勵企業將職業資格證書與農民工的工資待遇掛鉤,激發農民工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讓農民工主動去培訓、爭取去培訓,從而提升其自身素質,進一步推進其市民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7-04-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8-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
2/t20180228_1585631.html.
[4]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 推動制造強省建設——江蘇省的實踐與思考[N].譚穎.中國勞動保障報.2017-07-01.
[5]梁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成人教育,2017(05).
[6]李海云.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2).
[7]郭蘇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2016(08).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礙及對策研究(項目號:16BSH007);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題研究項目:新時代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研究(項目號:2017ZDTXM019)項目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