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艷
摘 要:水稻是沈陽市遼中區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3.53萬hm2,近年來水稻育苗取土困難,為找尋到適合遼中區水稻育苗的新型基質,研究不同類型水稻育秧基質在水稻種植中的應用適應性與廣泛性,對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提高水稻現代化種植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水稻;育苗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12
1 目的意義
針對遼寧省水稻集中育苗,在解決大棚育苗存在的取土難、配制優質營養土難的“兩難”問題的同時,降低取土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遼中區開展了水稻基質育苗試驗。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點、試材及品種
試驗地點:遼中區六間房鎮許家村。供試材料:江蘇柴米河“稻樂思”牌基質(A)、省農科院水稻所基質(B)、凡宇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無土育苗基質(C)、遼寧潤禾“潤禾”牌基質(D)、吉林省吉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無土育苗基質(E)。水稻品種:沈農9816。試驗條件:大棚、硬盤、噴灌、機插。
2.2 試驗設計和管理方法
根據基質數量,設置5個處理、1個對照(CK),3次重復,隨機排列,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4.5~5m2對照均為常規營養土。以大棚中間過道為界限,試驗秧盤應集中擺放在一側,每個重復2盤行,靠過道留一盤行作保護行,大棚邊緣2盤行作保護行。育苗載體均為常規硬盤,內徑規格為58cm×28cm。每個基質移栽面積為666.7m2。
所有參試育苗基質均在一個大棚中,同時播種,浸種最后12h,按50kg清水兌98%硫酸鋅30g的比例加入硫酸鋅。在管理過程中,要及時補肥或補水,不可大水漫灌。
2.3 試驗調查
秧田期:在播種期、播種量一致的情況下,調查出苗期;秧田期觀察秧苗葉齡進程、葉色等長勢指標;移栽前每個小區隨機取3點,每點20株調查秧苗葉齡、高度、莖基寬等;每小區取百株測定鮮重、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重。
2.3.1 移栽期
移栽后記錄漂苗返青時間,調查漂苗情況。移栽后7d在單位面積(667m2)內隨機選擇3個觀測區,每個觀測區為連續100穴,觀測漏插率、漂苗率和死苗率。
2.3.2 本田期
移栽后第1個工作日開始調查,每隔7d選擇田間同一地點5穴調查莖蘗變化,記錄平均值,直到每穴有效莖蘗數與每穴穗數等同。
2.3.3 收獲期
收獲時隨機選取3點,每點1m2測產,室內考種,記錄產量性狀。
3 試驗結果分析
3.1 對秧苗素質的影響
葉齡:處理C(4.3片)與處理E(4.1片)相對較高,其它處理表現為相對較低:處理A、B、D均為(3.2片),處理CK(3.8片) 。莖基寬:處理E相對較寬為2.4mm,其它處理無明顯差異均為2.1mm。苗高:處理E苗高12cm與CK11.7cm比無明顯差異,其它處理均低于CK:處理A為9.1cm,處理B為10.1cm,處理C為10.6cm,處理D為10.2cm。百株鮮重:處理E百株鮮重36.5g,高于CK28.2g,其它處理均低于CK:處理A為25.1g,處理B為25.9g,處理C為28.3g,處理D為27.3g。百株干重:地上部與地下部綜合表現處理E(2.4g,1.2g)最優,處理C為(2.0g,1.4g)次之,處理A(1.5g,1.1g),處理B(1.9g,1.1g),處理D(1.6g,1.4g),處理CK(1.9g,1.1g)。
3.2 秧苗移栽表現
插秧后調查其插秧質量綜合飄秧率、漏插率及死苗率以處理C插秧質量最優,其它各處理與CK比較無明顯差異。
3.3 葉齡進展及田間莖蘗動態表現
各處理間主莖葉齡生長發育進展基本一致;田間莖蘗消漲各處理間無明顯差異。
3.4 對關鍵生育時期的影響
各處理與CK之間比較關鍵生育時期無明顯差異,均為4月20日播種,9月30日收獲。
3.5 對產量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處理C表現最佳,處理E次之,再次為處理D,其它處理與對照比較無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