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瑛
摘 要: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幾年,隨著天津市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玉米種植面積呈現縮小趨勢,做好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生產出最高產量的玉米,就成為現階段農業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玉米常見病蟲害;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37
近年來,天津市濱海新區始終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上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地區充分認識到實施玉米綠色防控,是確保玉米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的有效途徑。
1 玉米大斑病
1.1 危害特征
玉米大斑病是天津地區危害玉米生長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發病初期在葉子上形成水漬狀青灰色病斑,隨后病斑逐漸沿著葉脈方向發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深褐色的梭形或紡錘形大病斑。田間濕度較大時病斑上產生黑色霉菌層。果穗和苞葉染病后會在上方出現不規則的病斑。定植密度較大,田間通風透光較差,連續陰雨天氣,容易導致該種疾病發生。
1.2 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大斑病要從品種選擇入手,結合本地區種植制度,氣候環境,選擇高抗雜交玉米品種。要指導農民群眾科學輪作,不要連續在同一個地塊種植玉米。在播種前,通過深翻土地,充分晾曬,減少田間致病菌數量。田間發病初期,及時將玉米下部葉子去除,集中帶出田間深埋或焚燒處理。玉米生長中后期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嚴格控制好田間濕度,遇到連續陰雨天氣,要做好田間排灌工作。
2 玉米小斑病
2.1 危害特征
玉米小斑病可以在玉米生長各個時期產生危害,主要危害玉米葉子、莖稈穗粒和籽粒。發病初期,在葉子上生長出橢圓形長方形或紡錘形的小斑點,呈現黃褐色或灰褐色。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周圍會出現暗綠色浸潤區域。溫度超過25℃,連續陰雨會加重該種疾病發生。
2.2 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小斑病,也要科學選擇玉米品種,科學輪作,加強農業防治。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清理田園,深翻土地晾曬,控制田間致病菌數量。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科學施肥。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控制好氮肥,施入量,增施磷肥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間隔7d使用1次,連續使用2~3次。
3 玉米青枯病
3.1 危害癥狀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灌漿末期經常出現的一種疾病,常常表現為玉米突然枯萎,整株葉片呈現水燙狀,干枯褪色,玉米穗下垂,苞葉枯死。發病初期在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病斑,隨后變成淡褐色,用手緊握有空心感。玉米青枯病是由鐮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玉米從灌漿期到乳熟期,如果連續遇到陰雨天氣,對該種病害發生十分有利。土壤濕度較大是誘導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3.2 防治措施
要科學選擇玉米品種,播種前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可以使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h,清水洗凈后播種。要做好栽培管理工作,增施有機肥,平整土地,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合理密植,并注意做好地下害蟲防治工作。發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淋根莖,間隔7d使用1次,連續使用2~3次。
4 玉米螟蟲
4.1 危害特點
玉米螟是嚴重危害玉米產量和品質的一種害蟲。典型癥狀是心葉被玉米幼蟲鉆蛀,展開后玉米葉子出現整齊的一排小孔。玉米雄穗抽出后,幼蟲鉆入到雄花中產生危害,造成雄花基部折斷,不能正常授粉。雌穗生長出來后,幼蟲隨即轉移到雌穗中危害,啃食玉米幼嫩籽粒,同時還能鉆入到玉米穗莖部,導致玉米植株被大風折斷。受玉米螟危害的玉米植株常常不能正常灌漿,很早出現早衰,嚴重的導致玉米絕產。
4.2 防治措施
要選擇高抗玉米品種,處理玉米越冬寄主的莖桿,消滅越冬蟲源。玉米螟蛾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殺卵,或者玉米心葉中期用白僵菌顆粒劑施入心葉喇叭口中殺幼蟲。到田間達到防治標準后可以使用1.5%辛硫磷顆粒劑按1:15拌土,每株1g撒入心葉,或5%高氯甲維鹽微乳劑、15%茚蟲威乳油1500倍噴霧,下午噴藥,重點噴施部位在心葉,防治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寧國華.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科技傳播,2012(20).
[2]郭德洋.淺談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