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張艷艷 李東東 拓曉波 霍瑞峰
摘 要:結合榆林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從5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并以此為契機來促進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進步;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30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13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4個要素,即土地、資本、勞動力、科技中,科技是占主導地位的。榆林市作為西部新興的能源型城市,經過多年的工業迅猛發展,已經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基本條件。利用當地優勢條件,通過重點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吸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加強產學研有機結合,切實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制度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才能促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業轉型升級。
1 榆林市農業發展現狀
1.1 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榆林地區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5省區交界地帶,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以長城為界,北部以風沙草灘為主,南部主要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屬于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域。榆林地區據統計共有各類農作物46種之多,其中23項優勢農業資源占據陜西省第1位,非常適合現代農業的多樣化規模經營,因此,榆林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獨特條件。
1.2 工業經濟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榆林市地下貯藏著豐富的能源,是國家級能源化工業基地。近年來,能源化工業的發展,帶動榆林市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攀升,同時也推動了榆林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11年榆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520元,特色農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在60%以上;2014年榆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730元,特色農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0%,其中特色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達50%以上。201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61萬t,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82元,年均增長9%以上,超出陜西省平均水平1186元。
1.3 農業產業多樣化
榆林市現已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3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923個,農業經營主體居榆林省第一。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88個,榆林區全覆蓋。榆林市現代農業園區數量、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面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建設及檢測能力、土地流轉面積、家庭農場總數、高級職業農民認定總數均居陜西省前列。目前,榆林市已經形成了紅棗、馬鈴薯、小雜糧和蔬菜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有18項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居全陜西省第一。馬鈴薯、玉米產量等創41項全國高產記錄。
1.4 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初體現
近年來,榆林市科技創新引領能力明顯提升,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播種、灌溉、收獲等環節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用工成本。引進貯藏及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徹底改造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中的落后和弊端。目前,榆林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由“十五”年的38%提高到47.5%左右。此外,榆林在榆林市范圍實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目前納入追溯系統管理的企業或合作社達到123家。
2 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榆林市農業科技發展與周邊地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對照我國學者研究構建的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4項準則指標和12項個體指標,榆林市多數處于全國和全省下游位次。榆林市農業發展主要存在5個方面的難題:科研方向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科研創新機制體制不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
3 推進農業科技發展,助力農業轉型升級
3.1 選育優良品種,加強品種管理
現代特色農業中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育,農業科技的輔助是不可缺少的。選育優良品種要收集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含有優異種質和含有優勢性狀的野生資源。通過對榆林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種進行普查,篩選出高產優質農產品品種,作為栽培或育種資源;在傳統的自然變異選育和雜交選育的基礎上,應用理化誘變及分子育種等輔助技術優化品種性狀。加強品種管理,整合現有同類農產品品種,構建本地特色農作物品種種質資源庫;形成統一經營的模式,創建榆林特色農產品品牌。
3.2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方面就是大力推廣農業科技轉化成果。通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良種和高效農機具的推廣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可以提升農民增產、增收的水平;鼓勵生產一線農技和職教人員繼續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結合農村發展需要,不斷研發新技術,創新科技成果推廣模式,比如,農村沼氣、測土配方施肥等。此外,建立適度的良種補貼制度,鼓勵農戶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努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大力推廣農機、農藝、防護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配套技術,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水平和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
3.3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優化科研人才隊伍,提高待遇水平,著力引進一批能夠落地生根的高層次領軍專業人才;跨單位組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專家團隊;選派優秀科技人員外出培訓進修、攻讀學位、交流考察、承擔科研項目或通過與高校的學-研項目合作,對基層的農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和深造,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行業素質;保證科研院所招人自主性。按照單位內部發展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招聘對口專業的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才。通過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徹底解決科技人才斷層的問題。
3.4 實行嚴格的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制度
以市場競爭力為導向,以各種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為標尺,對榆林市的特色農產品品牌進行品牌管理和塑造。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和實施標準,如特色農產品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及品質等級標準。嚴格實施以上標準,來規范特色農產品的商品化過程,以此產生長效的市場競爭力。此外,還應該重視維護農業知識產權及商標權,這樣才能更好保障和激勵農業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在不斷進行自主創新的同時,能夠維護自身形象、信譽。
參考文獻
[1]王永飛.金融支持陜北現代特色農業研究——以榆林市為例[J].西部金融,2012(7):83-85.
[2]羅慧媛,楊鵬亮,劉銳.新常態下金融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榆林學院學報,2016,26(1):139-141.
[3]楊曉東,郭紅蓮.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探討-以陜西省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為例[J].中國市場,2010(46):19-37.
作者簡介:張媛媛,女,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馬鈴薯研究;張艷艷,農藝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鈴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