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橋
摘 要:開原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萬hm2左右,為了順應國家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要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產改革。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廣高產水稻種子、水稻病蟲“飛防”治理、加強培訓指導服務的3種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產綠色優質稻;開原市水稻產業;無人機“飛防”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16
開原市實現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1.67萬hm2,建立核心示范片1667hm2,優質稻品種推廣率達100%,示范區平均每667m2產656.2kg,實現每667m2節本增效231元;示范推廣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和有機肥增施等綜合技術,每667m2減少化肥純氮施用量2kg;實行統一優良品種、統一培育壯苗、統一栽培規格、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控,優質稻生產組織化程度有效提升。
1 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優勢
1.1 資源綠色養護,促進持續發展,助力生態宜居
對生產中的前瞻性、創新性、實用性技術進行總結提煉,為不同區域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高效技術模式,讓綠色方式廣泛運用。注重著力培肥、生態環保,產量和品質一起提升,保證當前高產、持續穩產,促進資源可循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1.2 節本降耗,在拓寬增收渠道中助力生活富裕
把增加農民收入當作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增產增效。立足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綜合種養、立體農業,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田實現了集生產、水產養殖、畜禽放養于一體的綜合體。推進節本增效,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推進提質增效,優化品種結構,改善品質結構,實行標準化生產,實行農產品質量追溯,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1.3 在發展新產業中助力鄉風文明,建設美麗的田園
把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讓農民生產更順利,生活更便利,環境更美麗。積極開發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區優秀文化元素,打造農耕文化品牌。通過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宣傳糧安天下,延承耕讀傳家,使得農村成為欣欣向榮、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園。
2 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具體措施
2.1 推廣高產水稻良種
綠色高產水稻種子是實現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基礎。遼寧省開原市示范繁殖農場為了解新培育與新引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生產試驗情況,10月24日,市種子管理總站組織農科所、開原市種子管理站有關專家蒞臨種子管理站試驗基地,對2017年水稻新品種生產試驗項目進行現場考察指導。專家組現場考察了北粳2號、北粳1號、沈農9903、遼粳399、遼粳401、鐵粳11號、鐵粳12號等7個試驗示范新品種,通過現場調查畝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株高、穗長、抗性、病蟲害等農藝性狀,對參試品種進行量化評分,為篩選優良新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2.2 水稻病蟲“飛防”治理
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是實現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重要保障,水稻病蟲統防統治采用無人機施藥,可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幫助種植水稻的農戶減輕作業負擔,確保增產增收。為進一步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使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綠色環保,實現科技富農、強農,幫助農戶加快轉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式,遼寧省開原市示范繁殖農場倡導推廣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無人機病蟲害“統防統治”的方法,并建立水稻病蟲統防統治“飛防”示范片,示范面積53.3hm2。在項目核心區及時采購調配有機肥、尿素、水稻配方肥、硫酸鉀等,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水肥管理。調查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最佳防治時間組織無人機“飛防”2次,為奪取水稻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技術人員通過無人機對水稻噴施50%的吡蚜酮,防治稻飛虱和二化螟等水稻害蟲。噴施30%的苯甲、丙環唑,防治水稻紋枯病。無人機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統一給作物施肥施藥,還安全、高效,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和人工費用開支[2]。
2.3 加強培訓指導服務
實現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需要人員技術作為支撐,遼寧省開原市示范繁殖農場充分發揮技術主體作用,創新培訓方式,加大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培訓力度。開展村民小組農戶培訓3次,一共1000余人,組織8hm2核心區農戶集中專題培訓2次,一共600人,把水肥管理、無人機“飛防”培訓辦到田間和村屯,與群眾零距離、面對面的講解,正真做到示范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提高技術生產率,最大限度挖掘技術增產潛力。
3 結語
通過推廣高產水稻種子、水稻病蟲“飛防”治理、加強培訓指導服務的3種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具體措施,有效地推進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的創建、推進水稻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符合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覃首琴.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助推宣漢縣水稻產業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0):119,171.
[2]何成貴,資月娥,聞高能,等.綠色優質稻栽培管理技術[J].云南農業,201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