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云
【摘 要】廣西北部灣海歌在中國享有盛譽,數百年來以其獨特的風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海灘風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加深了民族底蘊;加強了民族歸屬感,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音樂藝術教育,確保民間文化藝術能順利流傳;開發和保護了北部灣海歌文化資源,促進了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因此,廣西北部灣海歌的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海歌;傳承;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041-02
廣西在我國享有“歌海”的盛譽,廣西北部灣海歌更是享譽全國,多少年來,海歌作為北部灣地區的一個特色品牌,在發揚北部灣地區的文化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廣西北部灣海歌的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表現海灘風情,體會人海之情
沙灘和海洋,不但是山里人的夢想,更是海邊人的夢想。作為土生土長的北部灣地區本土人,他們對北部灣的海洋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這在廣西北部灣海歌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廣西音樂家梁紹武作詞、唐力作曲的《北部灣情歌》,將北部灣地區的勞動人民對北部灣的熱愛之情溢于歌詞中,“我和你揚起風帆,海浪在輕輕地召喚,小島潮起潮落,留下藍色的夢幻……”海歌中讓人體會到北部灣揚起風帆烘托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崛起,千百年來的藍色夢幻在揚起風帆中得到了實現。這是眾多北部灣海歌中的一首,在悠揚的歌聲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北部灣地區人民對海洋的感情。
再如《月亮灣》中歌唱的“天上有個彎月亮,地上有個月亮灣,天上月亮掛著笑臉,地上月亮擁著海浪……”海歌中展現了北部灣地區的海洋夜景,富有濃郁的海邊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表現了北部灣地區的人民對沙灘和海灣的熱愛。因此,傳承廣西北部灣海歌,不但可以通過口耳相傳的歌聲將廣西北部灣一代的海域風情向世人展示,更可以較好地從旋律優美,宛轉悠揚的歌聲中體會北部灣地區一帶的人民對海灣的深切眷戀之情。
二、傳承優秀文化,加深民族底蘊
廣西北部灣海歌是一種體現海民的生產與勞動的音樂形式,它不但反映了北部灣地區一帶人民生活特征,而且展現北部灣地區一帶人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文化也隨之迅速發展,加上海歌藝人越來越高齡化,廣西北部灣海歌的傳承形勢嚴峻,迫切需要保護和傳承。另外,北部灣海歌的繼承與發展,不但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而海歌的音調多輕快悠揚,表達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因此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大都心情愉悅,這也表現了北部灣地區一帶人民樂觀向上的心態。
廣西北部灣海歌音樂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數百年來,自成體系、風格獨特的海歌深深根植于北部灣一帶。在此基礎上,北部灣海歌便代表了一種民俗文化,因此,海歌得到保護,也就代表了一種民俗文化得到保護而沒有沒落與遺失,從而使北部灣海歌這一民俗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其所蘊含的大量人文元素與生活元素得到傳承。北部灣海歌的傳承,在一定意義上便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據此,可知北部灣海歌的傳承意義。
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本土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好奇也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本土文化的忽視和遺失。因此,對北部灣海歌持續不斷的傳承,不但可以使得我們更加重視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從音樂的歌唱中領會民間文化的瑰麗色彩從而保護具有濃郁歷史價值的地域文化遺產,更可以以音樂的形式加深北部灣地區一帶的歷史文化底蘊。廣西北部灣海歌的發展對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朵民間音樂的藝術奇葩們應該得到充分重視,我們必須下大氣力使傳承和發揚這一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讓海歌能夠在世界音樂藝術殿堂上點亮一盞長明燈。
三、加強民族歸屬感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獨具特色的歌謠,如壯族的山歌,民族歌曲是當本民族人頌唱時增加自己民族歸屬感的歌曲。在此基礎上,廣西北部灣海歌自有北部灣海灣地域特色,與壯族山歌相比,海歌歌曲曲調高亢、節奏自由并且充滿激情,山歌則曲調優美流暢、節平穩且委婉動聽。這是因為山歌的演唱者是生活在山區里的壯族人,而山歌的演唱場合也多半是壯族人在“歌節”中尋覓對象時所唱的對歌形式,他們從小接觸山歌,對山歌的魅力充滿自信,更期待用自己的歌聲為自己尋覓到一位如意伴侶。而海歌演唱者多為生活在海邊的人,海邊人唱歌是由于北部灣這片海域給他們提供了勞動的場所和生活的收入,更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廣西北部灣海歌,既具有詩的智慧,更具有海的靈動性,所表現地是當地漁民乘潮放聲而歌的激情與沖動,一如《出海歌》中“海水浪疊浪,姐妹哎,出海心歡暢;撒網捕魚遍南海,魚蝦堆滿倉,姐妹笑聲揚,叮當叮,叮當叮!”海歌將一副海邊婦女出海捕魚之后滿載而歸的喜悅畫面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出來。可是滿載而歸的背后卻是家人無盡的擔心,因為受各種天氣條件的制約,海上的天氣變化莫測,所以出海捕魚是是一種充滿風險性的謀生活動,因而祈禱親人出海能夠平安歸來又成為海邊的京族人民最虔誠的向往,如海歌《魚滿載》“魚滿載,沉甸甸,海面無風來鼓帆,船兒累的走不動,搖櫓一天未見岸。姑娘心,急如焚踩踏京家漁港灣,望穿大海盼船歸,嗨喲!”一歌中便將在岸邊苦苦等待家人回來的姑娘的焦慮心理。
此外,因為男子經常出海捕魚,所以《搖船歌》《拉網歌》則成為海邊男子的專屬,而因為女子經常從事洗貝、摸螺等勞動,《洗貝歌》《采茶摸螺歌》《瑜伽四季歌》則成為海邊女子的專屬。海歌將其海邊姑娘滿載而歸的喜悅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廣西北部灣海歌是一種貫穿于海邊人民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的歌曲,顯然,其已經成為了長期生活在北部灣一帶的京族人民不可或缺的表現生活的方式,每當奏唱海歌,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京族人民對本民族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也是廣西北部灣海歌必須要加以傳承的原因之一。
四、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音樂藝術教育
當前,高校音樂體制改革越來越深化。對民間音樂藝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高校音樂課程通過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能很好的實現對民間音樂藝術的保護,確保民間文化藝術能順利流傳,既能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認識,還能保證高校音樂體制改革實行更加完善、系統、多樣化的運行。把廣西北部灣海歌融入到高校音樂課程體系中,是目前保護廣西北部灣海歌和實現高效音樂課程改革體系的關系所在。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的提升,對保護民間音樂藝術文化越來越重視。音樂藝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底蘊的重要指標,因此通過把北部灣海歌這一民間音樂藝術融入地方高校音樂藝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有利于開發和保護北部灣海歌文化資源
對于廣西北部灣來說,流傳至今的北部灣海歌是幾代人共同努力成果,對研究北部灣的歷史、人文、宗教、生活方式有很大幫助,是北部灣千秋萬代需要守護的精神家園。所以開發和保護北部灣海歌文化資源需要得到高校的重視和傳承,確保北部灣海歌能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高校作為傳承北部灣海歌的主要途徑和重要陣地,就要承擔起開發和保護北部灣海歌文化資源的歷史重任。在高校中深入的展開北部灣海歌文化的教育,不但讓優秀傳統民間音樂藝術風格和思想內涵走進校園,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掌握海歌,使更多的學生親身感受海歌教育價值和藝術魅力,而且讓學生的民族感情的和民族力量在海歌教育中喚起增強,從而提升學生對海歌等民間音樂文化的興趣,保證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順暢。
參考文獻:
[1]盧麗萍.廣西北部灣地區海歌的藝術特點探析[J].音樂創作,2014(07).
[2]鄭國棟,曾美良.北部灣地區原生態民歌研究[J].大眾文藝,2013(11).
[3]韋桂喜.北部灣音樂引入高校音樂課堂的思考[J].大舞臺,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