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皓 王瑋
【摘 要】高校校園文創產品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載體,是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之間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電子產品使用的頻繁使用化,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不再是單純的銷售,本文分析了現有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模式,并以南京林業大學櫻花節為例,分析了校園文創產品線上銷售平臺的發展。
【關鍵詞】校園文化產品;交互設計;南京林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147-01
文化創意產品(文創產品)是文化的衍生品,校園文創產品更是體現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代表著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以及人文氣質。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合體,還包括發生在一個校園范圍內的各種文化追求與文化組織。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網絡的發展,傳統的文創產品營銷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了,本文以南京林業大學校園文創禮品為例探討互聯網時代下校園文創產品的發展與研究。
一、校園文創產品存在的意義
(一)提高高校的社會知名度與宣揚高校校園文化精神。校園文創禮品展現了高校的校園文化精神,且以此作為高校文化傳播的載體、媒介。實現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展現高校精神內涵、人文景觀和辦學特色等,樹立高校品牌形象。以軟實力來提高高校的社會知名度。
以南京林業大學櫻花節為例,當櫻花季來臨時,總有許多游客前來南京林業大學觀賞櫻花,許多游客會在賞玩的同時選擇購買南京林業大學的文創產品來作為紀念。這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其中社會效益的實現在于呈現高校的地理位置、文化內涵、歷史脈絡、人物事跡等多個層面,社會效益在歷史的進程中會發展、改善,它是一種整合校園文化的載體,經濟效益是建立在校園文化的基礎上,遵循校園文化而帶來的經濟價值。
(二)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學校、鍛煉學生的能力。現如今許多高校文創設計都是由學生來設計的,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設計能力,這也要求學生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歷史文化。隨著設計的深入,也加深了學生對于校園文化的理解、認識,也增強了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二、傳統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模式
(一)報亭、學校超市。最常見也最傳統的銷售方式是在報亭、高校的超市里售賣校園文創產品。可供消費者直接觀看挑選。優點:消費者能夠直觀地挑選感受產品;缺點:消費者只能在特定的地點購買。
(二)QQ、微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營銷也興起,通過建立了企業 QQ 群、微信公眾號等,發布相關產品信息,實現與消費者的交流和線上銷售。優點:能夠在線上購買,不局限于空間;缺點:需要關注特定的QQ與公眾號等,需要特定渠道去了解,較為麻煩。
三、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發展(以南京林業大學為例)
隨著網絡的進步,智能手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現在,微信使用者的覆蓋率廣泛,微信小程序的出現也大大方便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微信小程序具有無需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需卸載的特點,且用戶可通過搜索附近搜索到相應的小程序。此次以南京林業大學櫻花節為例,設計描述相應的小程序。
南京林業大學每年的櫻花季都有許多的人來賞櫻,除了拍照外,許多游人還會購買些有櫻花或學校特色的產品。但同時也會發現許多問題:1.找不到合適的觀賞路線(開車來觀賞的不清楚從哪個門進入合適;游人不熟悉學校環境容易迷路);2.不清楚附近能夠吃飯的地方;3.手機地圖在南京林業大學并不特別容易使用。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看出游客對于指引是具有需求的,通過此處的需求可以設計一款微信小程序使游客更了解南京林業大學。通過微信小程序對校園文化進行宣傳。
(一)地圖。1.提供賞花路線地圖;2.標出可供游客吃飯的食堂。
(二)校園文創產品。1.提供校園文創產品的線上購買。(能夠查看與文創相應的校園故事信息);2.能查看賣家的信息(可以查看工作室的具體信息,為大學生創業工作室提供更多被社會了解渠道);3.提供南京林業大學櫻花與游客的產品定制。
(三)植物與故事。1.通過掃描圖像可以查看植物的資料;2.可查看南京林業大學與植物的歷史故事(例如:水杉與鄭萬鈞)。
(四)分享。攝影作品分享區。
(五)學校介紹。1.各教學樓簡介信息;2.學校歷史介紹;3.學校專業介紹。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并不只是單純的銷售,而是對校園文化精神的推廣。校園文創產品的線上銷售提供的不只是產品,而是一個校園展示平臺,展示高校的文化、風采、學生。
參考文獻:
[1]賈九斌.論高校校園文化的結構識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2]黃麗.校園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營銷[J].市場研究,2016(07):33-34.
[3]趙悅利,劉遵月.基于博物館文化的文創產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以南京博物院為例[J].藝術評鑒,2017(05):167-169.
[4]楊天睿,李若輝.京東大學應用軟件交互設計研究——以京東大學TELink平臺為例[J].大眾文藝,2018(0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