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從單純的收藏、展示功能逐漸轉向教育功能。博物館是中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幫助中小學生開拓視野,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實現圖書館教育功能與中小學教育的結合能夠提升中小學教育效果,幫助中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那么,應該如何將博物館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呢?本文將在此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 中小學教育
現代博物館不僅僅是征集、典藏、陳列、展示和研究自然和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更承擔了教育功能。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館對當代青少年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孩子們對博物館的熱愛,從而自主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拓展視野,可以從整體上提升中小學教育效果。
一、完善博物館教育體系,發展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青少年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進入20世紀以后,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被不斷開拓,現在,博物館已經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全國各地區都在進行著將博物館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的嘗試,并且有不少地方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將博物館作為課外實踐的活動基地、圍繞博物館的館藏進行多樣的文化競賽活動、開發多樣化的博物館相關志愿者活動等,這些成果都是對博物館教育體系的豐富和發展。通過對博物館教育的利用,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既提升了中小學教學的效果,也能夠增加趣味性,讓中小學生對學習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利用博物館進行學習和課外拓展活動,提升自主學習效果。
二、培養志愿者講解員,延伸博物館教育
培養未成年人志愿者是我國在拓展延伸博物館教育功能上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通過培養中小學生博物館志愿者,不僅能夠幫助中小學生提升對博物館的認知,還能夠通過中小學生志愿者的推薦和講解,幫助成年人更好地利用博物館資源,形成良好的傳遞效果。目前,在我國多個城市,這種培養未成年人博物館志愿者的方式已經成為了實現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這種志愿者模式不僅本身就是中小學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夠通過志愿者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更多的中小學生在課后也能夠熱愛博物館,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可以說,培養博物館未成年人志愿者是我國在建設博物館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創新與突破。進行博物館小志愿者服務推廣,能夠促進中小學乃至整個社會對博物館的認識和熱愛,提升博物館的利用效率,同時,也能夠使社會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形成良好的循環效果。
三、創新教學思路,發揮博物館中小學第二課堂作用
博物館相對校園而言具有更豐富的館藏儲備和更新穎、更高科技的基礎設施,中小學需要抓住博物館的這些優勢,積極利用,創新中小學教育模式,豐富教育方法,提升教學效果。由于博物館具有多種形式的知識展現方式,比如書籍、古物、視頻,甚至VR等形式,在寓教于樂的博物館環境中獲取更豐富的科普知識,讓這些知識更加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相較于中小學課堂而言,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在博物館中,學習不再是枯燥的書本知識,而是一場視聽盛宴,學生在這里,可以聽,可以看,可以真實地感受,可以取得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更加扎實的記憶。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創新中小學教育方式,將兩者有機結合,能夠提升中小學教學效果,為學生帶來更好、更生動的體驗。
同時,利用博物館進行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也能夠讓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惠及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減少地區、經濟的阻礙,讓中小學生都能夠享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某些欠發達地區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掌握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比直接接受知識來得更加有效和珍貴。
博物館中珍藏的一切,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這些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當時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中小學生在博物館中進行學習能夠更好地體驗歷史文化環境,穿梭時空一樣地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在博物館進行學習,能夠對學生進行精神熏陶,增強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認同,不僅可以提升綜合文化素質,還能夠增強愛國情懷,是一舉多得的措施。因此,將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當做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很有必要。
四、總結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教育關系著我國未來的發展,是整個社會都應該加以重視的大事,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青少年成長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采取措施提升青少年教育成果顯得非常重要。發展博物館教育就是提升中小學教育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研究與開發,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將博物館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能夠為中小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極大地促進中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中小學教育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文昌.發展中的中國數字化現代博物館[J].國際現代博物館,2008(1).
[2] 吳相利.現代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美國老史德橋村現代博物館的實踐[J].東南文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