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會計工作性質和任務已經并將繼續發生巨大變化,從分析當代會計人才需求著手,指出了改革會計教學培養會計人才的策略,即重視“互聯網 + 教育”理念,營造信息化教學氛圍;構建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引導教師轉型升級,提升職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利用“互聯網+”實現校企合作,進行仿真模擬實訓。
關鍵詞:“互聯網+” 會計教學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人類生活中的各方面都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變革。各行各業通過計算機技術、數據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實現相互融合,得到創新發展。財務人員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實現了數據采集、整理、核對,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遠程查賬也成為可能,跨國跨地區業務協同也更加便捷高效。“互聯網+”沖擊下,會計工作性質和任務已經并將繼續發生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化教育不能再局限于理論和技能的傳授,應緊跟時代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將一些與社會接軌的新事物融入到教學之中。
一、“互聯網+”時代培養什么樣的會計人才
在“互聯網+”時代,會計職業領域從傳統的記好賬、管好錢、避好稅為主,拓展到內部控制、價值管理、戰略規劃等管理領域,職業重心向管理會計傾斜,從事簡單、重復基礎業務的會計人員將逐漸被計算機取代。會計人員必須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1.職業素養優
網絡讓世界互聯互通,呼喚復合型跨界人才。會計人才應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決策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同時,要求會計人員既要掌握互聯網會計的基礎知識,還要理解互聯網會計簡單的網絡程序編制和會計軟件分析技術,有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熟練的無紙化操作技能。
2.職業道德高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人員要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各種數據進行處理。這要求會計人員應當心存敬畏,守住底線;陶冶情操,以誠取信,以信取勝。
3.職業視野寬
環境的變化需要會計職業人士大膽質疑,思考果斷但不固執,有力但不武斷。當今社會的企業國際交流溝通更加頻繁,一名優秀的會計人才還應該擁有國際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差異性,精通外語有跨文化溝通能力,并熟悉國際市場和會計規則。
二、改革會計教學培養會計人才的策略
1.重視“互聯網 + 教育”理念,營造信息化教學氛圍
學校應大力將有限教育資源的配置投向教學網絡化,構建網絡云平臺,同時學校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和網絡管理中心三方的互相配合,通力協作。網絡管理中心構建會計云平臺學習系統、提供網絡支持與服務平臺;教學管理部門進行政策推動,鼓勵教師進行專業建設、教學資源開發,教學設計優化,匯集大數據,建立相應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一線專業教師要打破保守的教學模式,變革思想,進行信息化技術培訓和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的開發。在教學中必須把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采用項目化教學、案例法教學、問題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允許學生上課帶手機、筆記本等工具,在課堂上自行上網查找課程所需的資料,進行網上學習。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2.注重能力培養,構建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互聯網+”時代,學習內容從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為主,向“數字公民”過渡。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提倡多元化、系統化、一體化,強調學科的綜合性,以及跨學科的廣度,以拓展學生綜合分析思維素質為重點,信息化課程為導向,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管理學、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會計課程融入專業課中,筆者建議中職學校開設沙盤模擬企業經營,鍛煉學生的企業預測決策思維。此外,加大EXCEL 在財會中應用課程實訓比例,教會學生運用EXCLE 電子表格制作電子賬,利用軟件工具進行在線財務數據查看和分析。對會計人才進行戰略、資本、市場、風險、信息技術等知識技能的培養,形成良好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3. 引導教師轉型升級,提升職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
作為會計專業的教師,教師必須具備符合時代特點的信息素養和能力,能透過“互聯網+”現象,深入分析與把握“互聯網+”對會計理論的影響、對會計行業的沖擊以及對會計教育模式的挑戰,通過理論知識提升、敏銳的政策洞察分析,不斷改進與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能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大數據洞察每個學生,幫助其成長和個性發展。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講座或開辦教師培訓班的方式引導教師逐漸形成互聯網思維,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等手段,幫助其掌握在線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此外,為彌補高校教師企業財務工作經驗的缺乏,可以通過設立教師輪流實習制度等一系列手段來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習和鍛煉,這樣教師的教學內容就更能與現實崗位狀況和社會發展需要接軌。
4. 利用“互聯網+”實現校企合作,進行仿真模擬實訓
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在對口企業幫助下通過模擬其真實的經營流程和財務程序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會計人才,而學校也擁有了自己校外實訓基地,以其幫助學生在模擬真實財務環境下進行實訓,這是一種學校與企業雙贏的教學模式。企業和學校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和云計算財務共享中心等一系列手段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校企合作帶來的好處,解決原來實習人數有限、實習場地不足等問題。學校可以更好地利用企業現有資源對學生開展符合現今社會對財務人員相關專業能力和素質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這種情境教學方法,讓處在模擬真實企業環境中進行財務工作的學生能迅速適應新崗位和提高專業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培養的財會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更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劉瑾.論應用型本科院校基礎會計教學改革與創新[J].新課程,2016(3):78-79.
[2] 黃春梅.“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思考[J].人力資源,2017(11):143轉146.
[3] 劉祥瑞.基于“互聯網+”時代中職會計信息化教學研究[J]. 財會學習,2017,(10):221-222.
作者簡介:彭玲桃,陸軍勤務學院訓練基地,講師。研究方向:會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