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梅
摘 要:我國學者在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定義進行理解時,認為是狹義層面上的民族經濟學,把其界定為經濟學其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民族學與經濟學相互交叉之后形成兩門學科,具體為民族經濟學與經濟民族學,其中民族經濟學屬于經濟學科的范疇,根據該邏輯推理得知經濟民族學顯然就屬于民族學科這個范疇之內。在如何定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學科歸屬問題上,筆者認為界定為中國經濟民族學與國家現有學科分類意圖要求更符合。
關鍵詞:學科歸屬定位 經濟民族學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這門學科從創建開始,已經歷經約30年左右的時間,30年來,針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并未停止,學界針對這些問題并還沒有形成共識。作為更年輕的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其還只是一門新興學科,為此在諸多方面仍存在爭論實屬正常,其中就包括對學科歸屬的定位問題上,即在官方所進行的學科分類上,把其歸屬于民族學的范疇之內,而在我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界,則把其歸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基于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仍有必要探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問題,以及關于學科歸屬的定位問題。
一、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界的觀點
我國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也對學科進行相應的分類,根據該分類得知,在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歸屬進行定位時,其被界定是民族學下的一個學科即為二級學科。不過,在對這門學科進行研究時,大部分學者認為應稱為民族經濟學更合適及合理。[1](P.7)至于其學科歸屬應如何界定方面,我國該領域的權威研究觀點是應把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認定為狹義層面上的民族經濟學[2],并把其歸屬于經濟學范疇。
二、民族學與經濟學的交叉
需要明確的是,交叉學科在形成過程中本身就具有相應的邏輯以及規律,兩門學科交叉之后所形成的這種結果,并非僅成為其中的一門學科,而是應成為兩個學科。即形成民族經濟學與經濟民族學這兩門學科[3](P.181)兩者均是民族學與經濟學在交叉之后所形成的相應學科,基于此,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其必定會存在一些共同的研究領域,或者是共同研究的問題。該如何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學科歸屬進行定位呢,在明確該問題之前,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民族經濟學究竟是否成立。
三、民族經濟學成立探究
就我國該領域的學者而言,其在進行民族經濟學理論的構建時,大都從國家層面上的民族意義上進行構建,并沒有對國民經濟所具有的民族特點進行總結,基本均停留在簡單層面上的論述,無法把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和國別經濟學進行區別。具體研究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民族地區化”的傾向,再次導致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陷入“區域經濟學”困境之中。
從民族經濟學層面上來說,首先,在國家這個層面上,其是基于主流文化特點且完整的一門學科,主要探究國民經濟所具有的這種民族性等方面。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由于各國相應的主流文化背景本身就存在差異,為此相應的市場經濟模式方面以及相應的特點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時,所獲得的相應結論,也凸顯出該針對性。其次,在個體民族這個層面上,具體來說,則是由各個民族所開展的相應經濟活等來進行決定。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存在的語言不少于2000多種,[8]具體多達5000多個民族之多,如所有的國家與地區均存自身的民族經濟學,那么經濟學大家族勢必會存在過于混亂之嫌疑。
倘若研究者站在民族風俗習慣或是宗教信仰的立場上對問題展開研究和探討,那么我們所得出的結論是可以將民族經濟學認定為屬于個體民族這一層面。就拿穆斯林作為例子進行闡述,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穆斯林人口總數已經約合16億左右,單純的從穆斯林所需要消耗的清真食品可以了解到,該產值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年均六千億美元,同時該數值在全球食品市場中占據約合16個百分點。倘若將契合伊斯蘭律法的一系列金融、地產等產品或服務統統涵蓋在內,這筆資金將突破萬億大關。[4]正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存在,形成了具有特殊性的經濟活動,進而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經濟體系。這就表明,民族經濟學的確存在。然而,并非所有民族都必要有著自身的民族經濟學,如此可將民族經濟學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的;幾個民族所共有的;一個民族所獨有的。
四、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歸屬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一些學者在針對少數民族經濟進行研究時表明,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狹義民族經濟學的范疇,這點已經被公認了。同時,民族經濟學又等同于經濟學分支學。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研究傾向,從某種程度上同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學家們的專業背景以及傾向性存在著關聯。他們依照自身的研究喜好,認為我國少數民族經濟被歸入經濟學分支學科更加貼切。然而,我國官方從來沒有正式表明將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視為經濟學分支學科的范疇。從上世紀90年代出臺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可以發現,其中將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劃分至民族學的范疇,并將之列入其中的二級學科,而并未將之歸入經濟學范疇。
當前無論是我國政府還是經濟學研究者普遍不認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在此背景下可將該學科繼續放在民族學體系中。同時應當在該體系的二級學科里將民族經濟學納入其中,以此確保展開該專業學習的學生享有相應的經濟學學位。此外,針對經濟民族法研究的專業,學生則能取得法學學位。總的來說,應盡可能讓針對我國所進行的少數民族經濟民族學分支學科還原其原本的面貌,將之視為中國經濟民族學展開研討以及發展,如此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會更有意義,同時這種分類方式也同我國當前學科分類的出發點是完全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包玉山.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學科歸屬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2] 王孔敬.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碩士點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1).
[3] 烏日.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的概念關系[J].民族研究,2010(5):45-47.
[4] 包玉山.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核心概念、概念體系及理論意義[J].民族研究,2010(5).
[5] 黃云.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與學理價值——以壯民族早期發展史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