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湞 張曉偉
摘 要: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是指西藏地區歷史上神權世俗權力相結合的一種政治制度,這種制度的產生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必然性,經過長足的發展,這種制度對西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政教合一 發展 西藏
一、何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西藏地方政府政權與教權合而為一的一種政治制度。其基本特點是宗教最高,法王同時為政府最高首領,所屬各政權機關的重要職位均由上層僧侶和世俗貴族共同擔任。西藏的政治制度,從元朝的薩迦、明朝的帕主,均以法王兼領政治,開始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清初五世達賴雖也以法王兼攝政治,然而控制權卻操在世俗藏王和碩特蒙古統治者手中。清乾隆十五年(1750),取消世俗藏王制度,政務直接統于達賴,分由四噶倫秉承辦理,政教合一政權基本確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頒行了《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達賴在與駐藏大臣平等地位的關系上(實際受駐藏大臣的監督指揮)總攝政教兩權,政務仍由其屬下噶倫分理,這一制度得以鞏固。十三世達賴親政后,進一步加強政教組織,創設“司倫”一職,負責達賴與噶廈間的傳達、轉呈任務。格魯派(黃教)喇嘛教在西藏是執政教派,達賴處于藏蒙喇嘛教各派總首領地位,具有代表全藏的政治性。其領導下的噶廈政府也由兩部分人組成,一由世俗人充任的唐古忒官,一由喇嘛充任的喇嘛官。分掌政務的四噶倫也是一僧四俗,而僧官往往擔任主席。
二、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產生、發展與完善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大體上產生于吐蕃王朝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佛教憑借本身的優勢的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贊普的大力提倡和支持,甚至有的贊普拋棄了原來的苯教信仰。在朗達瑪時期以前,也就是佛教前弘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該寺院佛教僧人弘法講經,也同時出現了專門的授經者,這種“學在寺院”的現象無疑促進了藏傳佛教的發展。在松贊干布時期,他作為西藏統一的最高領袖,帶頭主動接受了文成公主帶去的佛教,這就使得政治與佛教密切結合,甚至一度出現“不學佛無以受教,受教育必學佛”。隨著朗達瑪滅佛,這也就是佛教進入后弘期,朗達瑪作為一代贊普,它完全割裂了藏傳佛教與世俗權力的關系,把佛教置于世俗統治之下。10世紀后期,佛教通過“上路弘傳”、“下路弘傳”,在西藏得到了復興,在這時期,佛教與當時西藏的政治經濟相結合宣揚佛教思想,并一改前弘期佛教“弘在上層”的局面,佛教徒深入民間,為民眾消災、祈福,加上佛教本身的大慈大悲、和平反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思想與廣大的西藏勞苦民眾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與信奉,于是佛教在民間樹立了廣泛的民間基礎,這就迫使上層統治者適時調整政策,適應廣大民眾的訴求,這就自然而然促使了政教合一。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大多口耳相傳,沒有固定的宗教經典,相對于佛教來說,人們選擇佛教而拋棄苯教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其次在后弘期,印度僧人由于伊斯蘭教的沖擊,被迫逃亡到西藏,并得到西藏社會的認可,這就為佛教的系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僧人由于受到厚待,自然寺院建設也就不斷發展,僧人地位不斷提高,他們更要求統治者賦予他們一定的世俗權力,這就促使西藏政教合一的合理化。直到17世紀中葉,格魯派取得了西藏地區的統治權,權力傳承建立在活佛轉世的基礎上,這就使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更加健全、趨于完善并最終的已形成。最終在1959年西藏和平解放,政教合一制度徹底土崩瓦解,這種統治西藏社會近幾個世紀的制度徹底被瓦解,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三、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影響
㈠、積極影響。
①結束分裂,維護西藏的長期統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結束了噶舉派、寧瑪派、薩迦派長期并列統一西藏的歷史,它通過對民眾的思想控制,維護了西藏長期的穩定。②為中央政府最大限度控制西藏提供了條件。自元朝統一西藏后,元政府在一些地方設立榷場作為專門交易市場,這就使得藏族的貨物得以在內地交換,通過這種經濟上的聯系,大大加強了元朝政府對西藏的控制。③在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確立過程中尋找政治靠山和為維護這一制度進行的活動,加強了藏區同內地的聯系。在西藏地區,特別是在元朝政府時期,西藏地區政教合一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
㈡、消極影響。
①政教合一制度把封建農奴制度推向了頂高峰,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僧人不僅具有經濟來源,還有一定的政治權力,這使得大量的農奴依附于寺院僧人,寺院僧人對奴隸的絕對統治強化了封建農奴制度。②政教合一制度下,藏傳佛教成為大多數藏族人民的行為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西藏教育經濟的發展。政教合一下的寺院經濟是一種不勞而獲的經濟,這種經濟助長了西藏上層社會腐化、墮落、貪婪的風氣,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在教育上,僧人掌握著教育的發展,他們不免立足于本階級利益出發來實施教育,這就使教育不能真正脫離宗教的原始自然本質,束縛了西藏整體教育的發展。③政教合一制度嚴重影響了西藏整體價值取向。西藏佛教僧人不勞而獲,使僧人這種貪婪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由于僧人具有特殊的優待,享有經濟、政治地位,使得大多數青年為了獲得利益而出家為僧,這就使得西藏青年具有了貪婪的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梁士湞(1992-),男,漢族,籍貫:湖南邵陽,職務:學生,學歷:碩士,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