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合理地設置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有利于提高國家的技術創新水平。通過對此制度進行研究,我們發現:此制度的發明界定標準有些寬泛、歸屬規則也過于的簡單籠統,在利益取向上偏重于維護單位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發明人與單位之間的利益平衡。為此,對我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職務發明權利 歸屬制度
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平衡了發明人與單位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換而言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的核心內容就是職務發明權利歸屬。目前為止,我國的專利法總共經過了四次修改,然而在2014年3月31日公布的《職務發明條例草案(送審稿)》,其在性質上屬于行政法規,法律位階也較低,且其中關于職務發明權利歸屬的相關規定只局限于現有上位法的規定。為此,以下內容對我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一、職務發明及其權利歸屬制度
雖然各國專利法中對職務發明的規定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的核心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的是在職員工在單位所完成的發明創造以及在單位物質技術條件的輔助下所完成的發明創造。職務發明的功能是通過調整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來促使公司積極地增加研發資金投入,并且調動起員工發明創造的積極性,進而提升公司的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一個國家職務發明的占比多與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的高與低,以及國家職務發明制度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調查對比我們發現,相比于一些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的職務發明總量則偏低,這也反映出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職務發明制度合理性上的差異。
職務發明制度是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關于職務發明的界定標準、權利的歸屬、發明人報酬制度是職務發明制度的關鍵內容,而在這其中,尤以權利的歸屬為要[1]。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是職務發明制度的核心內容。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將發明人與所就職企業之間利益分配的實質反映了出來,而這正是知識產權制度作為利益平衡工具的本質。
二、我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
各個國家在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的規定上都會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界定標準,包括職責標準和資源標準;第二個方面是歸屬規則,包括發明人優先原則和雇主優先原則。以下內容也是圍繞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兩個方面的內容來展開。
(一)職務發明的界定標準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為了方便此項規定的有效實施,在《專利法實施細則》的第十二條規定對《專利法》第六條規定中的某些詞語進行了深入的解釋。比如,《專利法》第六條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在本職工作中做出的發明創造;(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做出的發明創造;(3)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后1年內做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
從以上《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職務發明創造雖然采用了“職責標準”和“資源標準”雙重界定標準,但是在范圍上的規定比較的寬泛,而且界定標準中所涉及到的術語在語義上范圍比較的廣,而且在利益保護上過多的偏向于單位。以下內容對兩大界定標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職責標準——執行本單位任務的發明創造
(1)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在認定職務發明時,“本職工作”對其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專利法的實施細則中,并未對“本職工作”進行詳細的解釋所謂的“本職工作”是屬于發明人的職務范圍還是屬于設計人的職務范圍,亦或者是單位的業務范圍?這也就容易造成對此詞匯的認知錯誤。如果員工所進行的發明創造中,只要與本單位有關的工作都認為是本職工作,那么無形當中就擴大了員工的本職工作范圍。因此,為了防止出現認知錯誤或者為了公平起見,可以將“本職工作”的職務范圍限定在員工自身的職務范圍內,也就是說員工所從事的本職工作必須是賦有創造性的勞動,屬于特定的研究、設計或者開發工作。
(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做出的發明創造。在《專利法》以及《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同樣沒有對“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的范圍進行詳細闡釋。在具體判定員工職務發明權利歸屬時,如果將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的范圍擴大,很容易就會打擊到員工的創新發明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將“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的范圍界定在與特定的研究、設計或者開發相關的工作。
(3)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后1年內做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此項規定的目的是保護原單位的權益,防止發明人利用職務之便發明成果并將其侵占。然而在具體實施中,我們發現此項規定也存在著一些不當之處。首先,由于員工離職后新就職的單位與原單位性質相同,那么在離職后1年內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就有可能與單位的職務范圍有關;其次,此項規定把時間界定在了離職有的1年內,而對于一些主觀上就想惡意侵占原單位職務發明成果的員工來說,有可能會選擇在1年以外惡意侵占職務發明成果,因此,這個時間范圍就存在了局限性。
2、資源標準——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的發明創造
(1)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在《專利法》與《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并未對“主要利用”一詞進行深入的解釋。在立法執行的過程中,有學者對此詞匯進行了相應的闡釋:“主要利用”是指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所應用到的物質技術條件大部分由本單位來提供,如果缺少了本單位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發明創造有可能就無法完成[2]。
(2)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該條款確定了約定優先的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原則。此項規定的目的是為了激發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積極性。然而在具體實施中此項規定卻存在著一些爭議。具體爭議如下:
首先,該條款中的“利用”一詞解釋為“主要利用”還是解釋為“主要利用以外的利用”?為了解決此項爭議,在《職務發明條例草案(送審稿)》(2013年12月稿)中通過強調約定優先原則,明確了“利用”是指“主要利用”的意思。
其次,在條款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約定優先的原則在實踐中實現起來十分的困難。現實中用人單位都比較的強勢,員工為了獲得就業機會,不會過多的與單位進行抗衡,導致有可能屬于員工的職務發明創造歸屬給了單位,進而損害了員工的合法權益。
(二)職務發明權利的歸屬規則
職務發明權利的歸屬規則在《專利法》第六條規定中進行了闡述。具體規定如下:“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通過以上法規可以看出,我國立法中在職務發明權利歸屬上采用的是“雇主優先”的原則,而且此規定顯得比較寬泛且籠統。此法律條文將職務發明權統一的歸屬于單位,這明顯的是對單位權益的保護,而忽略了員工合法利益的維護,使得單位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失去了平衡,且打擊了員工發明創造的積極性。
三、完善我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的建議
(一)將執行職務作為核心對職務發明的界定標準進行重新劃分
在我國的《專利法》中,實行的是職責標準與資源標準雙重的職務發明界定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覆蓋范圍過大,與很多詞匯欠缺詳盡的闡釋等。雙重的職務發明權利歸屬的界定標準會打擊到單位員工的發明創造積極性,也無法保護好單位的權益。反而給某些發明人提供了機會使用各種手段進行職務發明的非職務化。基于此,我國可以向發達國家學習,將“執行職務”作為職務發明權利歸屬的界定標準。具體的建議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關于職責標準
首先,將《專利法》第六條中的“在本職工作中”和在“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保留,作為職務發明創造的界定規定,但仍需注意的是,在應用過程中,要嚴格的把控二者的使用范圍。其次,當發明人獲得了署名權與報酬權時,也應該將非獨占的實施權、優先受讓權等權利賦予給發明人。最后,當發明人無法享受到以上兩項權利時,可以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來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
(2)將《專利法實施細則》中的“退休、調離原單位后或者勞動、認識關系終止后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此項職務發明創造的有關規定。如若員工在離開原單位后的發明創造確實侵犯了原單位的合法權益,那么原單位可以通過法律訴訟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且提起訴訟時不受規定中1年的時間限制。
2、關于資源標準
關于資源標準,建議刪除“退休、調離原單位后或者勞動、認識關系終止后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的規定。同時,建議我國的法律制定主體可以借鑒一下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將非職務發明賦予單位優先實施的權利,而且單位享受到的優先權有時間限制,如果在限定的時間內為采用優先權,則過期就會喪失優先權。如果單位在限定時間內選擇了實施,就需要給發明人合理的報酬。
(二)充分利用利益平衡原則來完善雇主優先的權利歸屬規則
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的制定是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制定。因此,按照我國當先的發展狀況來看,采用“雇主優先”的規則比較適合現實情況。在我國,企業仍然是發明創造的最大主體,同時,企業也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而且國家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取決于國家企業的發明創新能力。因此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必須服務于國家的發明創造,且有利于國家的企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如果未使用“雇主優先”的原則,而讓發明創造者獲得職務發明成果的專屬專利權,就容易造成各個獨立發明創造者手中的專利技術無法實現產業化。
在我國,知識產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務發明制度,可以說知識產權法是一部制度文明的典范文件,此法的實施有利于激發出整個國家人民的發明創造潛力,并促進社會的快速進步。由于“雇主優先”原則適合我國當下的國情,那么確認此原則時,必須以堅持利益平衡作為基礎,保證發明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將發明人的署名權與獲得獎勵報酬的權利制度完善起來,進而使得發明人都能夠通過自身的發明創造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職務發明采用雙重的界定標準,即“職責標準”與“資源標準”。而此界定保準在范圍上過于寬泛,而且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原則也過于簡單籠統,導致我國的職務發明制度過多的維護企業的利益,而忽略了發明人的利益,使得企業與發明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失去了平衡,且易打擊到發明人的工作積極性。這也是造成我國職務發明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為此,在國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將我國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制度作為研究對象,不斷地完善此制度。在具體的工作中,可以將執行職務作為核心對職務發明的界定標準進行重新劃分,并充分利用利益平衡原則來完善雇主優先的權利歸屬規則,最終平衡單位與個人之間的發明利益平衡,促進我國創新體制的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懷霞.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制度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5(10):72-75.
[2] 黃興.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比較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9):239-240.
作者簡介:林小敏,1994年8月,漢,海南省東方市人,民商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