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性課堂教學是指教師用身體思維來設計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身體的感知、想象、思考和行動來掌握所要傳授的知識、技能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具身性課堂教學依賴并重視身體,用身體去感知、去體驗、去思考。具身性課堂教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教學,它讓學習主體帶著自己的身體進入學習狀態,身心合一的去學習。
一、具身認知理論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具身性原則
具身性原則強調發揮認知主體的主體性。每一個學習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學習者的身體狀態對學習產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身體因素包括學習者的情緒、動作、感覺等等。跟傳統教學相比,具身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將身體因素歸入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習者的學習狀態以及身體的運用。將教學內容盡可能通過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與身體的外化行為及身體的體驗逐漸內化為個人知識,促進認知發展。 身體的體驗既包括當前的體驗,也包括學生過去的體驗,過去的體驗通過回憶再現于學生的頭腦中。讓學生身體體驗的課堂學習,給予了學生走出文本的機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連通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受,達到以玩促學、學以致用的效果。
(二)情境性原則
情境是認知發生的誘導,是具身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依附于一定的情境。課堂本來也就是一個特定情境,在這個情境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室這些教學要素活動和交往的。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創造多維的教學情境,促進身體的體驗認知和身體與情境的相互作用。
(三)交互性原則
交互活動是連接身體與情境的紐帶,然而認知的范圍可以擴展到除身體以外的無限環境中。認知的過程也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往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交互性支架,讓身體與自然環境、社會文化情境發生交集,這是形成具身認識的關鍵原則。具身性課堂學習的身體場域存在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身體由對抗制約走向合作與敞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身體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們之間表現出一種對抗。教師總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地對待學生。具身認知理論改變了這樣的師生關系,倡導師生互相向對方敞開,走向合作與平等。在合作與敞開的身體場域中,學生的身體不再是壓制和懲罰的對象,身體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重要媒介。第二,身體充分互動和交流。身體與認知、情緒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身體能促進認知的發展,是認知的基礎,身體也是表達情緒與情感的重要中介。一個眼神、一個身體動作,一次擁抱都可能成為鼓勵孩子們的重要動力,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身體的充分互動與交流,能有助于學生三維目標的更好達成。
二、具身認知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體現
(一)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
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設計并不是要學生被動地接受與記憶,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和理解?;诰呱碚J知理論的視角對學習內容的分析是深入學生的生活和環境和身體感知的。具身認知理論對學習內容的設計就是在當前傳統的課堂學習中注入“具身”的元素,讓內容呈現的方式、知識整合方面豐富起來和活躍起來。
(二)學習對象的分析
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一直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求關注課堂上的學生。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設計應該是要從具身的角度去分析學生,包括學生的思維特征、動作表情、情感態度等等。
(三)學習環境的創設
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認為,學習要具體到整個學習環境系統中。物理環境設計只是學習環境設計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部分。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可以影響學習的,抽象來說學習環境的設計關鍵是要聚焦到學習本身。具體的解釋就是物理空間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互動、合作,反思與評價等這些隱性的學習環境因素對學習有更重要的影響。
(四)學習活動的設計
具身學習活動注重身體的參與和交互,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用親身體驗的方式內化知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索總結知識比學生在課堂上簡單的聽說讀寫記憶得更深刻更具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并不是僅僅學到知識,活動過程中對自我的認識、對團隊協作意識等等情感上面的能力培養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五)察身觀行的學習評價
首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其次,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最后,以質性評價為基礎,應用先進的評價方法,不僅考察“認識”或“概念”等認知層面,同時關注對“表現”等行為層面的考察,如行為觀察、情境測試等、察身觀行的學習評價突破了傳統的紙筆測試局限,并彌補了紙筆測試的不足。它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的考察。這種察身觀行的評價方式貫穿了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習前,通過對學生的身體表現和行為的觀察,以此確定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興趣等,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身體表現和行為的觀察,確定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學習的掌握程度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如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眼睛的觀察確定學生是否在認真的學習,對偏離學習狀態的孩子要給予及時的提醒。察身觀行的評價注重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是衡量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標準。讓學生去實踐或給予一定的情境測試都是評價的手段。身體是認知的基礎,也是評價的基礎。具身性課堂學習的評價更關注學生的身體表現和行為,關注學生學會,幫助學生會學。
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從不同理論角度來對教學進行探討。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身體被排斥在學習之外,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隱身”的課堂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具身理論豐富了課堂教學理論,促進了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麗艷.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六年級英語教學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6.5
[2] 扎麗瑪.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教學設計原則[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7
[3] 董芬.具身性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4.5
作者簡介:段青青(1982—6),女,漢族,籍貫:四川綿陽,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心理學。